13岁男孩挥刀刺死陌生成年男子,男孩沉溺暴力游戏,总想尝试杀人
摘要:
一名年仅13岁的男孩因沉溺于暴力游戏,在现实生活中挥刀刺死了一名陌生成年男子,男孩的行为极端且致命,反映出现代社会青少年易受虚拟世界影响的问题,这一事件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名年仅13岁的男孩因沉溺于暴力游戏,在现实生活中挥刀刺死了一名陌生成年男子,男孩的行为极端且致命,反映出现代社会青少年易受虚拟世界影响的问题,这一事件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引导与监护。
一个素不相识的少年,一把冰冷的匕首,一场突如其来的杀戮,让一个普通家庭彻底破碎。当13年有期徒刑的判决尘埃落定,被害人的家属仍在悲痛中追问动机,而无数网友则将目光聚焦于暴力游戏对未成年人的侵蚀,这场跨越近三年的司法案件,留下的不仅是伤痛,更有关于青少年成长与社会监管的沉重思考。
据10月31日的报道称,2022年9月26日的夜晚,对于徐女士而言,是永远无法抹去的噩梦。当晚十点多,她与44岁的丈夫许某在家中饭后闲聊,偶尔传来的敲门声并未引起两人过多在意。许某起身出门倒垃圾,门还未完全关上,徐女士就听到丈夫一句疑惑的“你要干啥?”,紧接着便是令人心悸的声响。她冲出家门时,只看到一名陌生男子将丈夫推倒在邻居门上后仓皇逃离,而许某倒在血泊中,口鼻流血,身下很快蔓延开大片殷红。
徐女士与邻居当即报警,令人意外的是,行凶者在逃回自家后也主动拨打了报警电话。警方调查很快锁定了凶手——出生于2008年11月的少年小陌,案发时未满14周岁。案卷材料显示,当晚22时20分许,小陌携带匕首、铁锤等工具,佩戴面具从家中出发,十分钟后在淄博市周村区某生活区楼道内与许某相遇。毫无征兆地,小陌持匕首多次刺切许某的胸部、肩部,造成许某主动脉弓破裂及上腔静脉断裂,最终因急性大出血死亡。经鉴定,许某胸部最大伤口长达19厘米,深达胸腔,胸腔脏器外露,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震惊。
案发次日,小陌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随后被批准逮捕。2023年10月他被取保候审,2024年10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小陌被监视居住,直至2025年7月被正式逮捕。
然而,这起案件中最令人困惑的,莫过于小陌的作案动机。在侦查及庭审阶段,他先后作出了三种不同版本的供述。最初几次供述中,他称初一上半学期脑海中常出现暴力血腥场面,曾梦到“麦克斯”嘲笑自己不敢杀人,2022年8月萌生杀人想法并购置工具,案发当晚受“麦克斯”怂恿,为证明胆量携带工具前往小区,因担心面具被许某摘下导致“社死”,大脑空白下持刀捅刺。但在后续供述中,他又推翻了“麦克斯”相关情节,称是为减轻责任编造,真实情况是初一后沉迷暴力游戏及暴力动漫、暴力视频,总想尝试杀人,寻刺激。案发当晚本想拍cosplay视频,因被许某掌掴、面具遮挡视线,恐慌中拔刀捅刺。而在第七次供述及当庭辩解中,细节又有变化,仅称被许某打了左脸一巴掌后,匕首滑落,顺手拿起朝对方舞划。
法院审理后查明,小陌关于被害人是否打他的供述不稳定,且无其他证据佐证,其辩护人提出的“主观无杀人故意,应构成故意伤害罪”的辩护意见未被采纳。法院认为,小陌深夜身着怪异服装,在楼道内与被害人相遇后,多次持刀捅刺被害人身体要害部位,手段残忍、不计后果,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主观上具有杀害故意,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结合其作案时系未成年人、案发后主动报警并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构成自首等情节,2025年7月,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小陌有期徒刑13年。
判决结果公布后,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其中最集中的声音便是对不良游戏及暴力内容危害的谴责。有网友理性指出:“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尚未成型,长期沉浸在充斥着杀戮、暴力的游戏和动漫中,很容易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将游戏中的暴力行为视为‘勇敢’‘很酷’,进而淡化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还有网友表示:“这起案件中,小陌的供述多次提及沉迷游戏和暴力视频,这绝非巧合,不良游戏就像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青少年的心智,最终可能引发极端行为。”另有网友补充道:“游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那些毫无底线的暴力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不可估量,它们不仅扭曲青少年的认知,还可能诱发其暴力倾向,这起案件就是惨痛的教训。”
也有网友呼吁:“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游戏、动漫等文化产品的审核力度,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接触暴力、血腥等不良内容,不能让不良游戏成为伤害他人、毁灭家庭的‘凶器’。”还有网友提到:“除了监管,家庭和学校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状态,发现沉迷暴力内容的苗头及时干预,学校也应加强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让青少年明白生命的可贵和违法的代价。”
从这起案件来看,13年的刑期或许能给被害人家属一丝慰藉,也彰显了法律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规制,但背后暴露的问题值得深思。未成年人沉迷不良游戏、接触暴力内容导致行为失范,已不是个例。不良游戏及暴力文化产品,就像潜伏在青少年身边的“隐形杀手”,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他们的认知、侵蚀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在虚拟世界的暴力刺激中逐渐丧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法律的敬畏。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的严格规制,更需要监管部门筑牢防线,严控不良内容的传播;需要游戏企业坚守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需要家庭和学校履行好教育引导责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唯有多方合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