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贸易政策|特朗普模式:你想做交易吗?

继英美贸易协定后,中美贸易谈判也达成重要共识。
无论是中美,还是英美,距离一份正式贸易协议都还有距离。但这些共识至少“暂停”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狂飙,并为未来就一系列议题展开讨论奠定了基础。
就直接经济效应而言,上述共识的影响或许有限。但贸易协定并不仅仅关乎经济,它也是塑造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交往规则体系的工具。
作为关税基准的10%
4月初,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10%的关税,此外针对“占美国便宜”的国家,还征收额外的“互惠”关税。截至5月12日中美发表日内瓦联合声明,特朗普全部“暂停”了“互惠”关税,但10%的统一关税仍然保持不变。
特朗普关税狂飙的后果很严重,它表明美国对世界贸易组织(WTO)166个成员的承诺已经发生改变。根据WTO最惠国(MFN)条款,其成员同意将对所有成员的关税限制在一定水平。特朗普政府宣布根据对各国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内部评估,计算不同对国家的关税税率,直接打脸了这一原则。更严重的是,在新的《美英经济繁荣协定》中,特朗普10%的全面关税得以保留。或者说,10%作为美国新的基准关税,为英国所接受。这可能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超过八成的全球贸易是在MFN条款下进行的,接受对该条款的单方面修订将为其他国家采取类似行动打开大门;二、接下来与美国谈判的国家可能会蹈前车之辙,不得不接受这个10%。
“232条款”和国家安全税
特朗普对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重要依据之一,是美国1962年《贸易扩张法》第232条(Section 232 of the Trade Expansion Act of 1962),即对特定进口商品是否影响美国国家安全展开调查,如果认定相关商品造成威胁,总统有权对进口该商品做出裁量,包括提高关税、设定配额,以及采取其他非贸易措施。
之前,特朗普对英国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和铝加征的25%关税,就是援引上述232条款。从谈判结果看,英国汽车获得“缓刑”,但同时也被扣上了10万辆的配额,超出配额的仍然要缴25%的关税。至于钢铁和铝,细节较为模糊。双方似乎同意就配额进行谈判,但未提及具体数字。美方还要求进口的钢铁和铝满足某些追溯标准。至于尚未结束232条款调查,新协议也留下了进一步谈判的空间。也就是说,英国需要就白宫发起的每一项232条款调查进行新的谈判。
所以虽然从表面看,一切都回到了4月之前,但实质上,英美贸易谈判的基础和上下文都发生了改变。至少与一年前相比,英国处于更糟糕的位置上。
当然,上述谈判肯定会继承以往贸易协定的某些要素。例如,英美新协定有一个章节探讨了如何应对多项非关税壁垒,推动无纸贸易,以及在标准方面开展合作等等。
原产地原则
藉由所谓“解放日关税”,特朗普实质上重置了全球贸易日程,并随之开启了多哈回合失败以来最大规模的贸易谈判浪潮。新近的英美贸易协定及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作为这一进程的一部分,反映了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基调。
其优先事项之一是经济安全合作。目前,美国尚无明确的经济安全战略,但英美贸易协定写入“加强经济安全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的内容,包括协调“应对第三国的非市场政策”,其具体含义尚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该协议,“(英美)两国拟采用原产地原则,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双边贸易,并防止非参与方利用我们的双边安排规避关税。”贸易协定中的原产地原则,决定了相关商品必须原产于协定缔约方管辖范围内的百分比或构成。例如,在《美墨加协定》规定,客车75%的零部件必须来自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或三国的联合产地。
原产地原则并不新鲜,新鲜的是,此轮由美国发起的全球贸易谈判带有显著的“双边”属性,过于严格的的原产地原则,可能会割断全球价值链,加大交易成本。
总之,不论英美协定还是中美联合声明,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协议,尽管它们都会对当前的贸易摩擦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更像是持续谈判的首付款——在可预见的未来,谈判仍将持续进行。
就美国贸易政策而言,这或许宣告了“特朗普模式”的出现——任何协议都不可能真正达成,因为任何条款都可能随时被修改,甚至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