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纽北不止有圈速

访客 2025-07-07 15:15:39 1
纽北不止有圈速摘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 ,和斯坦索尔航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 ,和斯坦索尔航空工程公司(Stencel Aero Engineering Corporation)联合开发了一种被称为“慢回弹绵”的材料,用于减轻宇航员离地时身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今天,这种材料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记忆棉。20世纪80年代,NASA将它的配方公开。1991年,瑞典Fagerdala公司推出第一张商业记忆棉床垫Tempur- Pedic床垫。这种材质的床垫,具有减少皮肤压迫、促进血液循环的特性,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病人因长期卧床引发的压疮或坏疽等症状,迅速被应用于医疗领域。

看上去遥不可及的尖端科技,却给公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这样的事情并不只发生在航天领域。

在百年汽车史上,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也通过将赛道技术应用到量产车上,推动了汽车行业的整体升级。从F1赛场的碳纤维单体壳到量产车的轻量化车身,从赛道级混动系统到赛道级电动车——这些价值百万的赛车技术,正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着日常出行。

现在,中国车企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极限场景考验

6月26日,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第二次挑战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成绩揭晓。和半年前相比,成绩提高了24秒,进了纽北认证官方总榜单前三。半个月前,小米SU7 Ultra量产车刚以7分04秒957的成绩,跑出了量产电动车圈速新纪录,超越此前的纪录保持者保时捷Taycan Turbo GT。

纽北不止有圈速

要知道,此前在纽北的最速量产电动车的成绩榜上,常年霸榜的都是一些熟悉的“外国面孔”:

2019年8月,保时捷Taycan Turbo以7分42秒打破纪录;

2021年9月,特斯拉Model S Plaid以7分35秒579刷新纪录;

2022年4月,保时捷Taycan Turbo S将成绩提升至7分33秒35;

2023年9月,保时捷Taycan Turbo GT以7分07秒55的成绩,成为当时的“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

回溯保时捷和特斯拉曾经创造的纪录,不难发现每一次都是一场技术密度极高的“军备竞赛”,而传统性能车品牌保时捷深谙其道。

曾三次打破纪录的保时捷,每一次刷新纪录都与新技术迭代紧密相伴。比如保时捷Taycan Turbo GT标配的Porsche Active Ride悬架系统,在纽北赛道S弯区域,它可以比Turbo S的常规自适应空悬更好地保持车身零倾斜姿态,这让它的成绩提升了25秒。

小米SU7 Ultra在纽北赛道上的进阶之路,同样如此。比如小米的超级电机V8s,其最高转速27200 rpm、最大马力578 PS、峰值扭矩635N·m,实现了功率、扭矩、效率的兼顾。这样的电机,每一台小米SU7 Ultra标配了2台,再加上一台V6s电机,整车最大功率来到了1548马力,并且拥有超越350 km/h的巅峰极速,以及1.98s(不含起步时间)零百加速时间。

从小米官方公布的视频可以看到,小米SU7 Ultra量产车在直道区域的速度表现,明显优于保时捷。在赛道末端的直道中,它的速度一度达到了346km/h。

当然,挑战赛道不是为了单纯的“炫技”,而是把极限场景当作技术打磨的“炼金炉”,让赛道的严苛考验反哺量产车的每一处细节。小米近期官宣的24小时耐力赛的挑战,本质上也出于相同目的。

纽北不止有圈速

在这场挑战中,车辆要像百米冲刺一样跑完马拉松,既得保持高速,又得控制能耗;既要充电快、散热好,又得保证三电系统在24小时高强度运转中不“掉链子”。用工程师的话来讲:“24小时内连续30次快速充放电,一天的强度相当于日常使用30周。”

在这种考验下,电池的循环寿命、电机的热管理、电控系统的稳定性都会被放大到极致。从量产车角度来看,电池循环寿命的增加可以带来更长的使用年限,电机能耗降低可以让续航得到提升,而提高电控系统的稳定性则可以让车辆的冬天续航得到保障,跑长途高速的时候不过热。而通过这些考验的技术,最终会转化为用户日常用车时的“安全感”。

赛道技术反哺

对小米而言,这些严苛测试的本质,是用极限场景倒逼产品研发和质量的进步。这也再次验证了通过极限场景探索车辆性能上限以反哺量产车技术,这一路径的必要性。

此前的“纽北东道主”保时捷,曾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获得十余次冠军,其经典车型如917、956/962 C和919 Hybrid通过创新技术奠定胜局。数十年间,保时捷已将保时捷917首搭的涡轮增压技术、919 Hybrid赛车的800V高压电驱和能量回收系统、保时捷956赛车的地面效应技术,这些原本的赛车技术成功转化民用。

作为新晋“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小米SU7 Ultra也将一系列赛道技术应用到了量产车上。

除了三电机系统,小米还将三电性能、扭矩矢量控制、空气动力学设计、底盘调校及轻量化技术全面下放。小米SU7 Ultra的制动系统、闭式双腔空簧+高性能阻尼可变减振器、赛道级电控系统与调教,都是经过上百圈的“纽北”考验,才得出的最优解。

纽北不止有圈速

比如我们在开车时经常遇到的场景:前车有物品掉落,或者高速公路上突然有动物窜出。当车辆需要紧急变向避让时,小米 SU7 Ultra赛道级底盘调校的价值立刻显现。它所搭载的闭式双腔空簧+高性能阻尼可变减振器,能像“精准的弹簧”快速支撑车身,避免急打方向时的侧倾。

纽北不止有圈速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SU7 Ultra的电池,在20%电量时仍能输出800kW功率,可以给用户提供持续高效的动力输出;能实现连续10次重刹无衰减的碳陶刹车盘,可以在极端情况下给用户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

即便是所有恶劣环境情况相叠加,这套“赛道技术组合拳”也能给足信心。正如工程师所说:“在纽北暴露的1000个问题,比实验室10000小时模拟更有价值。”

小米跑赛道取得的成果,已然验证了“挑战赛道的量产车,日常驾驶更可靠”这句话的含金量。

结语

小米这场“圈速战”,不只是刷数据的竞赛,也不仅是新晋品牌的励志桥段,而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模仿到自研、从工程堆料到体系协同的缩影。

纵观人类发展史,正是不断在极限环境中推演未来的过程。从保时捷到法拉利,真正伟大的品牌从不把赛道当成秀场,而是当作量产科技的验证场。

从原型车6分22秒的极致,到量产车7 分 04 秒的可靠,再转化为用户日常出行的安全与从容,才是“纽北最速”的真正目标。这不仅意味着小米在性能、调校和稳定性上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线,也是智能电动车时代对传统机械美学的数字化解构。

而这,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追着跑”到“领着跑”的底气所在。来自中国的智能电动车新势力,正在重构性能车市场的技术坐标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