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押宝固态电池,孚能科技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文 | 万点研究,作者 | 成才,编辑 | 默默
6月18日,孚能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预计,2025年将成为公司SPS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大规模出货的元年。
新能源汽车狂飙时代,动力电池行业正上演着一幕幕“胜者为王”的残酷戏码。宁德时代高踞万亿市值神坛,稳坐“锂电池之王”宝座。而作为坚持软包电池路线的“技术理想主义者”,孚能科技用四年亏损超40亿元的血淋淋教训验证行业铁律:技术领先仅是入场券,规模化生产、产业链协同和客户深度绑定才是真正的竞争壁垒。
行业普遍转向方形电池的浪潮中,孚能科技依然坚守软包技术路线。这种选择既体现了技术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商业化落地的挑战。面对“2025出货元年”的豪言壮志,市场会选择相信吗?
软包“孤岛”上的技术理想主义者
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抉择,是企业押注未来的生死牌。
行业实践表明,真正的技术路线赢家,必须是能满足“既要也要还要”的“六边形战士”,即同时满足六大核心要素:既要保持技术领先性,又要实现规模化量产;既要坚持技术路线,又要满足客户需求;既要专注研发投入,又要控制成本压力。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三元锂电池领域的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成立于2009年,成立时间早于宁德时代,是国内首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
2020年7月,头顶“软包动力之王”光辉孚能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其软包电池叠片工艺和轻量化设计一度被视为颠覆行业的“黑科技”,公司股价一度冲破50元大关,公司总市值突破600亿元。
2022年,孚能科技出货量跻身全球前十。然而,随着软包电池技术的商业化推进,这条技术路线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一方面,软包技术复杂的生产工艺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在关键的成组效率指标上,软包电池明显落后于其他技术路线。
就在孚能科技专注软包技术的同时,竞争对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宁德时代凭借方形三元电池的全面性能优势,成功抢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则通过刀片电池技术的突破,以卓越的安全性能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4年孚能科技国内装机量仅为3.44GWh,市场份额不足1%,这一数字直观反映了软包电池路线在国内市场的边缘化处境。
对于孚能科技而言,并非只有软包技术一条路可以选择,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技术路线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多元格局。当下三元、铁锂、固态等多种技术并行发展,技术创新加速也催生了材料体系与结构的创新。
更值得注意的是,孚能科技在行业技术路线多元化的关键窗口期反应迟缓。直到2022年,公司才启动磷酸铁锂产线建设,这一决策比行业主流企业晚了整整两年。
错失磷酸铁锂和钠离子电池的转型窗口,也让坚持“软包+三元”路线的孚能科技技术路线发展陷入“孤岛化”。
Wind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连续四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1亿元、-9.53亿元、-9.27亿元和-18.68亿元,四年间累计亏损 40.79亿元。
2024年,孚能科技总营收为116.80亿元,同比下降28.94%;净利润为-3.32亿元,同比增长82.22%。截至2025年7月10日,孚能科技公司市值已不足170亿元。长期市值低迷的背后,是业绩与研发强度上的整体差距综合体现。
总结孚能科技的发展历程,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突破创新者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技术、市场、资本三位一体的动态平衡机制,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
财报透视:亏损收窄与董事长涨薪
深度探究孚能科技2024年财报,虽然亏损出现大幅收窄,但投资者期盼的盈利基本面“拐点”却迟迟未现。
从财报细节来看,2024年孚能科技“增利不增收”主要得益于毛利率的提升,以及费用端的压缩,公司降本措施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优化”特征。
具体来看,财报显示,2024年孚能科技费用总额从2023年的20.99亿元降至16.01亿元,降幅达23.7%。
其中,销售费用同比锐减73.91%,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收缩;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2.34%,或意味着公司在技术投入上有所放缓。
相比销售与研发费用的大幅下降,2024年孚能科技管理费用却微增0.68%,表明行政开支并未同步削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孚能科技降本增效的主基调下,公司董事长王瑀2024年薪酬却逆势大涨73.63%,从2023年的242.07万元飙升至420.31万元。
对比行业同类企业,2024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薪酬为574.3万元。相比2023年640.7万元薪酬减少了60.5万元,降薪幅度达10.36%。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的薪酬为185.68万,相比2023年184.14万元,小幅增长了1.54万元。
相比行业头部公司,孚能科技高管薪酬这一反差表现引发市场关注。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下,公司董事长薪酬的大幅增长是否合理?高管薪酬的逆势增长也让外界质疑其成本管控的公平性。与此同时,广州国资的入主又将对企业的未来产生何种影响?
2024年5月7日,孚能科技发布公告,宣布广州工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获得董事会多数席位,正式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广州市人民政府成为最终实控方。这场历时两年的“国资联姻”始于2023年7月,最终以广州国资获得16.155%的有效表决权收官。
从产业协同角度看,此次易主具备较强的战略逻辑。广汽集团是孚能科技的重要客户之一。2018年,孚能科技就已进入广汽集团的供应链,并在2021年顺利拿下过广汽三菱项目定点。
广州工控作为广州市属国企,与广汽集团关系密切。孚能科技也在公告中表示,广州工控将在“战略规划、市场拓展、研发创新、融资支持及管理优化”等方面赋能孚能科技。
2025年一季报显示,孚能科技亏损同比继续收窄至1.52亿元,毛利率进一步改善,但距离真正盈利尚有距离。对于公司而言,2025年是亏损收窄与治理变局交织的一年。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孚能科技能否借助国资资源实现逆袭,同时保持市场化活力,将是决定其长期价值的关键。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能否在2025年实现真正盈利,或许比高管薪酬的涨跌更值得关注。
押宝固态电池,股东为何泼冷水?
进入2025年,固态电池概念的持续火热,让锂电池赛道再次迎来“奇点”时刻。
客观而言,目前的固态电池江湖,是聚合物、氧化物与硫化物三大技术路线的三分天下,2025年也将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分水岭。
站在新一轮技术爆发的历史性前夜,孚能科技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上的选择至关重要。
客观分析目前市场上的三大技术路线:首先,聚合物派凭借成本低、加工易的优势,在消费电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能量密度上限仅350Wh/kg,难以满足高端电动车的需求。其次,氧化物派耐高温、强度高,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但低电导率和界面问题仍是其“卡脖子”的难题。最后,硫化物派则凭借电导率高、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等优势,成为高端电动车的“梦之选”,但硫化物怕水怕空气、工艺复杂、原料成本高昂等问题,使硫化物商业化之路荆棘丛生。
三大路线之中,孚能科技却选择了硫化物技术路线。6月24日,孚能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当前能量密度高达400-500Wh/kg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其中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5年底向战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
目前硫化物技术路线激增激烈,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相关研究。具体来看,赣锋锂业披露信息显示,公司采用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路线并行的发展策略,公司覆盖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关键环节。
其中,400Wh/kg电池循环寿命突破800次并完成工程验证;首款500Wh/kg级10Ah产品实现小批量量产。硅基体系实现320-450Wh/kg产品梯度布局,其中320Wh/kg电芯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
宁德时代则采用硫化物电解质与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结合的技术方案,通过优化固-固界面接触和材料包覆技术,实现高能量密度与循环稳定性。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成,计划2027年小规模量产。
国轩高科2025年成功发布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品—金石电池,其能量密度达到 360Wh/kg,并成功通过200℃极端安全测试。与此同时,公司宣布已建成首条0.2GWh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核心设备100%国产化。
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目前固态电池硫化物路线是主流电池企业的首选,全球范围内接近40%的企业选择该路线,相比之下而氧化物、聚合物更多作为补充研究。未来3~5年依旧是技术路线定型与量产爬坡的关键期。
此番孚能科技跟随主流没有选择其他路径,或许也是有了软包技术的前车之鉴。考量在于选择主流技术路线试错成本较低,但是在激烈研发比拼中能否率先破局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024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高达180亿元,而孚能科技仅为5.82亿元,同比下降22%。在锂电池这一资本与技术双密集的行业中,研发强度的掉队,也意味着孚能科技在固态电池竞争中难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孚能科技虽然给市场讲出了固态电池的故事,但是股东们却选择“用脚投票”。4月21日,孚能科技公告,股东上杭兴源计划在2025年4月28日至2025年7月25日期间,减持不超过3641.38万股,占总股本的2.9796%。数据显示,上杭兴源自2021年11月首次减持以来,累计套现已超13.04亿元。
上杭兴源减持计划尚未完成,7月4日,公司另一股东深圳安晏投资合伙企业也计划减持不超过1222.10万股,占总股本的1%。本次减持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进行。
一边是孤注一掷的技术豪赌,一边是资本决绝撤退。孚能科技固态电池的故事光环,难掩公司股东持续出逃的冰冷现实。
结语:理想主义者的困境与超越
孚能科技董事长曾预言,TWh时代软包电池将重回主流。
TWh时代是指动力电池及储能行业产销量突破太瓦时(1TWh=1000GWh)的新发展阶段,标志着锂电池产业从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
分析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进入TWh(1000GWh)时代。根据目前最新的技术趋势来看,TWh时代全固态电池可能会成为行业主流。
理想很丰满,可是现实很骨感。从动力电池赛道上的耀眼新星,到抛物线顶端滑落的失意者,孚能科技的沉浮,揭示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生存法则,技术领先仅是一张入场券,真正的护城河,在于规模效应、产业链深度协同与核心客户的强力绑定。
在这个资本与技术双重密集的赛道,孤高的技术理想主义,必须插上规模与商业化落地的铁翼,方能翱翔。
固态电池的快速兴起也预示着新一轮行业洗牌已经到来,国资背景或能为孚能争取片刻喘息之机,但行业巨头们重金押注固态电池的当下,这场固态电池的“勇敢者游戏”,留给孚能科技参与的时间并不多了。想要不下固态电池的牌桌,还需要拿出更多真金白银下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