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盘北京密云特大暴雨:大气环流、台风与地形如何共同作用致灾?

北京密云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其成因涉及大气环流、台风和地形共同作用,通过复盘分析,揭示了暴雨形成的机制,包括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持续降雨,台风提供的水汽输送,以及地形对降雨的增幅作用,此次暴雨灾害警示我们需加强对天气系统的监测和预警,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2025年7月28日,北京密云,一场大雨过后,太师屯村一处被洪水冲毁的道路。视觉中国 图
连日来,北京市因强降雨引发的局地汛情备受关注。据“北京应急”发布的消息,本轮强降雨以来,截至28日24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达到543.4毫米。
7月29日7时10分,北京市降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计当前至29日20时,本市降雨持续。
按照气象部门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北京市此轮降雨已在密云区达到特大暴雨级别。
不仅是北京,实际上,自7月23日以来,北方多地持续遭受强降水影响,内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及太行山前区域成为强降水核心区。
此轮强降雨为何如此极端?密云山区地形起到了怎样的“推波助澜”?千里之外的台风是否共同“作祟”?对此,7月29日,澎湃新闻采访了多位气象部门专家。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提示说,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副热带高压稳定影响到华北地区,主汛期降雨频繁,准确落区预测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公众对各类强对流天气保持高度警惕,包括高度关注对当下和未来发生在东南部海域的台风可能对北京产生的间接或直接影响,确保社会稳定运行与人员安全。
主汛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且位置偏北
自7月20日起,北京市正式进入主汛期,这个时期是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强的时期,也是防汛关键期。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向媒体表示,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影响,7月26日至27日北京市连续出现强降水,特别是在北京市北部的密云、平谷、怀柔、延庆,短时雨强和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
针对这次强降水的原因,张琳娜说,此轮强降雨是受高空槽及台风外围水汽远距离输送共同影响的。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进一步解释称,本轮北方地区强降水过程与大气环流演变紧密相关。近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且位置偏北,其边缘的暖湿气流向华北地区输送大量水汽,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副热带高气压边缘地区大气不稳定性强,导致降水对流性特征突出,局部地区雨强大、持续时间长,进而使局地累计降水量具有极端性。
台风“竹节草”复活形成间接影响
彼时,第8号台风“竹节草”减弱后的低压环流于7月27日晚上在琉球群岛以东洋面再度发展为台风,以每小时15-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增强。第9号台风“罗莎”也以每小时20-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增强。
7月28日FY-4B/AGRI 真彩色云图和长波红外增强云图监测显示:台风“竹节草”呈现非对称结构,低层环流中心外露,中心东侧和南侧的对流云团发展旺盛。台风“罗莎”螺旋结构清晰,中心附近及东侧的对流云团发展旺盛。
陈涛说,台风“竹节草”虽主要影响华东地区,但其与北方暴雨也存在着间接联系。他进一步解释:“台风活动会改变大气环流格局,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进而影响暖湿气流向北方地区的输送,对北方暴雨的强度和分布产生影响。”
“夏季海洋上多个台风或热带气旋同时存在的现象,与本次华北强降水过程有直接关联,但并非因果关联。”陈涛说,二者均为我国夏季主汛期降水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个在海一个在陆相邻而居,台风强度变化及其路径走向会对北方地区的降雨过程产生影响,但影响情形多样而复杂。
大气运动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陈涛说,台风“隔山打牛”引发远距离暴雨,近年时有发生,且这类暴雨的极端性、致灾性往往很强。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其中7月20日郑州遭遇重大损失。事后,国务院灾害调查组指出,“两个台风汇聚输送海上水汽”是发生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地区遭遇极端强降水,其天气背景正是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以及台风“卡努”的远距离水汽输送。
阴山、太行山和燕山地形对降水有明显增幅效应
从地图上看,此次强降水的核心区皆位于阴山、太行山和燕山的山前区域。
以遭遇特大暴雨的北京市密云区为例,密云区地处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带,东、北、西三面环山,中部低缓,西南开口呈簸箕形。
山前地区因降水增幅效应出现较强降水,局地降水量达到了特大暴雨量级。密云西北部累计降雨量超300毫米,个别点位达300毫米以上,突破历史极值。
7月26日,密云区气象台先是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很快又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暴雨红色预警。当晚,北京市气象局提醒,请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平房、危旧房屋、低洼院落、地下(半地下)室居住人员密切关注降雨内涝风险,及时避险等。
7月27日早上,北京市规自委联合市气象局升级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7月27日8时至7月28日8时,该市延庆东部、怀柔中部和西南部,密云西北部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很高(红色预警)。
据“北京应急”发布的消息,本轮强降雨以来,截至28日24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达到543.4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怀柔东峪,26日22时-26日23时降水95.3毫米。连续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灾害。全市因灾死亡30人,其中密云28人、延庆2人。
目前,全市累计转移80332人,转移人员数量最多的三个区为密云、怀柔和房山。密云区19个乡镇转移16934人,怀柔区15个乡镇转移10464人,房山区21个乡镇转移9904人。有关灾区救援救治、群众安置、抢险抢修抢通各项工作持续进行中。
陈涛提示,近期强降水与之前降水叠加,部分地区累积效应明显,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提高,救援人员和公众需依据最新预报预警,关注未来强降雨预报预警情况,提前组织人员撤离。同时,降雨导致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具有滞后性,公众务必加强防范。
需高度关注台风带来的远距离影响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由于乡村,特别是山区防御能力相对薄弱,降雨过后易诱发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若出现极端暴雨,情况会更为严峻,防范难度极大。在这种背景下,他认为一方面从气象服务的角度来讲,要特别加强极端事件和中小尺度天气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通过各种能力和手段提高准确性,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监测预警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农村特别是山区脆弱地带的人能尽早获取到这些信息。
另一方面,在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后,要有效组织应急工作,根据应急预案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这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仅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显然还不够,怎么把这些危险地区的人转移走,需要各级政府、应急和相关部门的及时组织,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达到预期防范目标。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加大了灾害风险,一些长期没有受灾的地区,发生灾害的概率在加大,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长远、系统、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划和应急方案,统筹考虑。”许小峰说。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北京已进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副热带高压稳定影响到华北地区。
许小峰表示,目前仍处于主汛期,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北京仍会处于多雨的状态,且到目前为止雨区分布呈现“点强面弱”特点,要注意对强降雨落区的把握。他建议,相关部门与公众应该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做好应对准备。
“主汛期降雨频繁,准确落区预测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建议大家对各类强对流天气保持高度警惕,包括高度关注对当下和未来发生在东南部海域的台风可能对北京产生的间接或直接影响,确保社会稳定运行与人员安全。”许小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