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突发!2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时间仅相差半小时,详情曝出

访客 2025-10-27 14:13:21 2
突发!2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时间仅相差半小时,详情曝出摘要: 近日,两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时间间隔仅半小时,据相关报道披露的详情,这一突发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事故的具体原因尚在调查之中,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于南海地区安全形势的进一步关注...
近日,两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时间间隔仅半小时,据相关报道披露的详情,这一突发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事故的具体原因尚在调查之中,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于南海地区安全形势的进一步关注。

南海海域的平静在2025年10月26日下午被接连打破,即将在2026年退役的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在执行任务期间半小时内先后发生两起舰载机坠海事故,让这艘处于最后部署期的核动力巨舰再次陷入全球视野的焦点。

突发!2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时间仅相差半小时,详情曝出

当天14时45分,隶属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MH-60R“海鹰”直升机刚刚从甲板起飞执行例行任务,便意外坠入海中,机上3名机组人员随即被第11航母打击群的搜救力量紧急救起。未曾想,仅仅半小时后的15时15分,更大的意外接踵而至,第22战斗攻击中队的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同样的起飞阶段失控坠海,两名飞行员成功弹射后获救。美国太平洋舰队很快发布声明,将两起事件定义为“独立事件”,否认存在外部干扰,仅表示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未透露任何技术细节。幸运的是,两起事故涉及的5名人员均无生命危险,身体状况稳定。

这起连续坠机事件看似突发,却早已埋下伏笔。“尼米兹”号从中东转战南海已持续7个月,作为一艘服役超过40年的老旧航母,它正承担着远超自身承受能力的任务强度。美军现役11艘航母中目前仅有4艘可正常使用,其余均因维修或故障处于停摆状态,这种捉襟见肘的局面迫使即将退役的“尼米兹”号不得不“带病出征”。其动力系统沿用的仍是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核反应堆,循环泵与蒸汽弹射器的故障率已较服役初期飙升300%,在南海高盐高湿的气候和复杂电磁环境下,机械损耗速度进一步加剧。

更严峻的是美军装备维护体系的系统性漏洞。美国政府问责局半月前的报告早已披露,海军为维持装备可用性,长期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拆解停飞飞机的零件来维修现役装备。这种操作在F/A-18系列战机上尤为普遍,其射频电缆等关键零件的技术数据被承包商垄断,军方无法自主维修,只能依赖供应商,导致维护延误和质量失控成为常态。而中国近期强化的稀土出口管制,更让这一困境雪上加霜,F/A-18战机所需的多种关键稀土元素供应受限,进一步掐紧了备件补给的咽喉。

翻看近年记录,美军航母舰载机事故的发生频率早已显露端倪。2022年,一架F-35C在南海降落时直接撞向“尼米兹”号甲板后坠海,耗费37天才完成打捞。2025年5月,“杜鲁门”号航母曾在一周内连坠两架F/A-18,调查结果直指拦阻系统故障和人员疲劳操作。更早些时候,“杜鲁门”号还曾因躲避袭击紧急转向,导致一架F/A-18被牵引车拖带时滑落坠海,而该舰四个月前刚发生过舰载机被自家巡洋舰误击坠毁的事件。

突发!2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时间仅相差半小时,详情曝出

事件曝光后,网友的讨论迅速聚焦于事故背后的深层问题,理性声音占据主流。有网友结合美军航母现状分析:“11艘航母仅4艘能用,逼着老旧航母超期服役,出事是必然不是偶然。‘尼米兹’号的反应堆都快用了半个世纪,还让它在南海高强度部署,这种透支式使用根本就是饮鸩止渴。” 针对装备维护的漏洞,有技术领域网友指出:“承包商垄断技术数据,军方连自主维修都做不到,再加上稀土供应卡脖子,‘拆东墙补西墙’早成常态,这样的后勤体系撑不起全球部署的野心。”

还有网友联系历史事故提出质疑:“从2022年F-35C坠海到现在‘尼米兹’号半小时连摔两架,每次都说是‘独立事件’,但根源都是维护滞后、装备老化、人员疲劳。美军与其忙着撇清关系,不如好好看看政府问责局的报告。” 也有观点聚焦战略层面:“为了维持霸权四处部署,结果航母不够用,造船业跟不上,新航母建不出来,老航母修不好,这种战略透支早该显现后果了。”

突发!2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时间仅相差半小时,详情曝出

这场发生在南海的连续坠机事故,本质上是美军航母力量系统性危机的缩影。从“尼米兹”号的超期服役到备件短缺的维护困境,从承包商的技术垄断到造船业的人才断层,诸多问题早已交织成网。当战略野心远超工业能力与后勤保障的承载极限,事故的发生便不再是意外。美军若不能正视自身的体系性缺陷,类似的事件或许还会在更多海域上演。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