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访客 2025-08-25 14:51:35 1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子宫是否可以被科技接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引发了关于女性生育困境能否被解开的讨论,本文探讨了科技进步对女性生育的影响,分析了科技在解决女性生育问题方面的潜力与...
随着科技的进步,子宫是否可以被科技接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引发了关于女性生育困境能否被解开的讨论,本文探讨了科技进步对女性生育的影响,分析了科技在解决女性生育问题方面的潜力与局限,并引发了对于科技进步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思考。

文 | 有界UnKnown,作者 | 钱江,编辑 | 山茶

你恐惧生孩子吗?或者说,你为生孩子烦恼吗?

没关系,最近科技领域出了一个大新闻:“售价不高于10万元的机器人妈妈,一年内问世。”

这则消息的源头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张其峰的一则访谈,视频中,他在和主持人的交谈中透露几点信息:

  • 第一,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没关系,未来会拥有“机器人老婆”;

  • 第二,人造子宫会被植入在“机器人老婆”腹部;

  • 第三,这个机器人可以经历和人类女性一样“怀胎十月”的过程,它也会腹部隆起、会分娩生育;

听起来,这是不是很像《西部世界》?而如果这能成真,那么所有被生育困扰的人,处境都将完全改变。

以需要辅助生殖的人群为例,「有界UnKnown」综合多家IVF辅助医院公布的数据统计,想要成功通过试管婴儿这类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平均费用就远远超过10万元;而根据2024年北京交通广播暗访的信息,一次不选性别的代孕费用少说也需要75万元。

相比起来,机器人代孕几乎可以称之为生育界的拼多多。那些还摆在不孕不育科的男男女女,那些还在担心因为生育而无法升职加薪的女性,都可以立即打消顾虑,开心地迎来自己的孩子。

但其实,稍微关注一点生殖技术的人士都清楚,这件事情依旧只是科技届的畅想。

眼下的医学水平还远远谈不上用机器“替代子宫”。人类子宫,依旧是世界上最精密的“造人机器”。“机器人妈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只会存在科幻片中。

不过,事情虽然是假的,但想象一下也不过分:假设真的有一个能够代替人类生育的“机器人妈妈”出现,会让困于生育的女性获得自由吗?如果未来机器人可以批量生子,亲子关系又将如何演变?

让机器人生孩子,可行吗?

如果要评出一个“2025十大假新闻”,那么“机器人妈妈一年内问世”恐怕可以登上头条。

事实上,这条消息出来后不久,张其峰本人就在微信的一条“问一问”下面做了澄清(不久后该“问一问”被删除),大概意思是:自媒体哗众取宠,“机器人妈妈”是国外研发的项目,而张其峰所带领的“广州卡哇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只是配合该项目做仿真机器人本体部分。

言下之意,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机器人妈妈一年内问世”并非张其峰本意,他本来想描述的可能是机器人本体部分。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 孕妇怀孕期间的B超图像

如果我们认真来拆解,其实会发现“机器人妈妈”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机器人本体,一个人造子宫。

而在生育这件事情上,人造子宫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不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伦理层面来看,都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一枚人类受精卵在女性子宫发育,最终被分娩出来的过程极其复杂、精密。甚至可以说,复杂到难以被复制。

具体来讲,胎盘是母体和胎儿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介质。而在女性子宫里,胎盘需要时时刻刻与母体之间进行动态的信号交换。为了让胎儿成长,胎盘会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激素,并将信号发送给母体,以便母体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变。

目前人类的相关实验里,只在动物身上做过人造子宫的尝试。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让8只早产的羔羊在体外存活四周,这套实验系统在五年后被命名为“EXTEND”(新生儿宫外发育系统)。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 EXTEND实验照片

它将羔羊安置在一个聚碳酸酯制成的袋子里,袋中充满模拟羊水、用于维持渗透压的人工液体。研究人员通过脐带和颈动脉,将羔羊的血液循环与外部系统连接。这个外部循环装置一方面持续向羔羊输送氧气和营养,另一方面负责清除代谢废物。

问题在于,这套实验里的羔羊在被送进“人造子宫”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脐带和自主血液循环,它并不支持初期胚胎自主着床、自主建立供血环境。

在之后的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发表的论文里,也尝试通过人造子宫让小鼠发育,但它和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羔羊实验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无法让动物从胚胎阶段就植入人造子宫。

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人造子宫”仅在动物上做过实验,且前提都是动物事先拥有自主血液循环系统。

这显然无法应用在需要十个月才瓜熟蒂落的婴儿身上。

而从伦理上,人类胚胎体外研究不得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超过14天。这一规定,由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委员会(Warnock委员会)于1982年提出,并于1990年写入《人类胚胎学法案》。

近些年,随着胚胎体外培养技术进步,多个国家开始建议将人类胚胎体外时间延长至28天。

即便如此,也无法实现通过人造子宫让初始胚胎发育成呱呱落地的婴孩,毕竟这中间需要10个月的体外孕育时间,已经远超伦理所规定的时间范畴。

所以,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伦理层面,一个能够让胚胎着床、代替人类女性的“机器人妈妈”,终究都是一个想象。

但如果有一天,想象变成现实,对于生育女性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

机器人“妈妈”,会拯救谁?

虽然救世主在现实中从来不曾存在,但当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境,人的本能似乎总会幻想有一个救世主现身化解一切。

对于一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而言,“机器人妈妈”或许可以她们面对生育绝境时所幻想的救世主。特别是对于许多深受不孕不育困扰的家庭而言,成功怀孕这件事情,并不完全是科学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是缘分和命运”。

“如果真有成熟的机器人子宫出现,我很欢迎”。正在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备孕的文心告诉「有界UnKnown」,“至少不需要用我的身体来尝试,我用了这么多激素药物,说实话,真不知道以后身体会有什么后遗症。”

近期文心刚结束第四次取卵,为了让卵子快速长大,她需要连续10天口服克罗米芬、来曲唑,在肚皮上注射促排药物果纳芬、在臀部注射尿促性素。“每次取卵前,我基本都要反复前往医院,每天打针、隔日抽血检测性激素、B超检测卵泡生长状况”。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 小红书用户@慢慢变好 为了生育吃过的药

最大的“深渊”是守着看不见的黑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吃药打针取卵、吃药打针移植,这个过程像莫比乌斯环一样,反复循环。

“在生殖科,如果你大声地告诉医生你怀孕了,那么,你遭受到的眼光里没有祝福,只有嫉妒”,文心说,在备孕的这五年里,她的内心都变得“黑暗”了。

“这次历经艰辛,我也只取了5颗卵”,相比较于前三次,分别取卵2枚、0枚、3枚相比,这一次已经是收获最大的一回。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 卵母细胞取样针

取卵只是第一步,卵子和精子能否形成质量足够好的胚胎是第二大关,文心这四次一共获卵10枚,但最终配成胚胎的也只有四枚,“医生说可能是我们夫妻年纪偏大,精卵结合的质量不高。”

除了四次取卵,文心马上要经历第四次移植手术,为了让子宫模拟一个成熟的受孕环境,每次移植之前文心都需要再度口服药物或打针半个月,并且每隔两三天要做B超和抽血检查。

“每次躺在移植手术台的那一刻,我都觉得快要熬到头了”,但是每次到了“开奖日”,测孕纸上雪白的一片,都让文心自我怀疑、绝望。

“我好像能做的都做了,我不知道重来一遍是不是会有结果”,四次取卵、三次移植,文心已经上了7次手术台,她想过放弃,但是一个她自己都认为荒谬的玄学信念让她想再试一次。

“最近我总看到数字‘4’,比如我一抬头就看到时间停留在下午4:44,我一进商场就看到标价44元的日用品、444元的折后小家电”,“或许这是我的幸运数字”,“我已经取卵4次,如果顺利,马上要经历第4次移植,或许这次,会有奇迹发生。”

文心挣扎在“怀不上”的悬崖,似乎无法前进,但也不想后退。

而经历2次取卵、5次移植的秋丽,刚刚成功上岸,但她的状态也没有了刚怀孕的惊喜,“保胎不易,我的凝血偏高,每天都要注射价值300元一针的肝素,还要输防止宫缩的注射液,口服各类保胎药物”。

秋丽粗算了一下,“我大概打过四五百多针,肚子上已经没地方扎了。”

小红书上相同经历的小姐姐,也在上岸后发图,晒自己曾经吃过的药、打过的针,苦涩地恭喜自己成功“上岸”。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 小红书用户@小七养成记 备孕打过的针

从经济层面,文心也调侃,“我们花的钱,够买好几个机器人了。”

秋丽也已经算不清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钱,“我在一家私立医院,这2年已经花了20多万,保胎现在也用了七八万了”,“我也不愿意去列详细的账单,因为过程中不知道成败,每一份账单刺眼的同时,也刺痛了我的心。”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 秋丽提供的试管粗略账单

除了身体的疼痛、精神和经济的压力,她们还要面临职业危机的到来。

“公司领导一听说我要做试管,以为我很快就要成为孕妇了”, 毕竟,大部分人都没有结束过辅助生殖技术,很难知晓其中的艰辛。文心自从公布试管计划后,部门的核心业务都将她排除在外,“加薪升职,离我越来越远。”

也有一些女性为了规避职业危机,选择秘密进行,但文心认为“这很不现实,因为一旦启动流程,几乎隔三差五请假,你很难解释”。

这些在备孕过程中的女性,在失去了平衡的职业与生活中,等待缘分的出现。

如果真的有替她们怀胎十月的“机器人妈妈”,她们就可以从被困住的备孕人生中解脱出来。

不仅对备孕者,对恐育者而言,“机器人妈妈”也是一剂良药。

在小红书上,有一波丁克女性热衷讨论的话题:生育就是最大的骗局。

这些痛斥生育是骗局的女性中,可能也有一些是已经生育的人,她们的先验经历,成为丁克们查看育后生活的窗口。她们抱着有孩子后的生活很美好的信念,艰辛生育,但生育后又发现,万里长征才踏出一小步,更大的挑战不在于生,而在于养。

身材走样、胸部下垂、满肚子妊娠纹、脱发、溢奶,对于很多女性而言,接受自己产后变样的体型,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而接踵而至的家庭矛盾也增添了产后抑郁的概率。“有了孩子后,夫妻的二人世界真正结束了”,生完孩子半年的林墨感慨,“生了一个孩子,家里至少多两个人,一个是孩子,一个是带孩子的老人”。三代同堂的生活,成为初做父母者新的课题。

如果机器人可以生孩子,就可以帮助女性省略孕育过程的生理不适,也规避分娩时的阵痛压力,当然,也就不存在对产后身材恢复的焦虑。

这无疑能够让一部分恐育者也开始选择生子。

但就像蝴蝶效应,世间万物都有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机器人妈妈将女性从生育之痛解脱,随之而来,也会面临更多挑战,比如婚姻和亲子关系的重构。

未来,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我们不妨脑爆一下,如果“机器人妈妈”生子成立,并且在不考虑其使用管制、假设人人都能选择使用它的情况下,生育链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生子与婚姻甚至性爱脱钩得更厉害。生孩子不再受到男女发生亲密关系的限制,志愿者捐赠的精子库、卵子库成为取之无尽的生育库存。

甚至,人们会刻意挑选精子和卵子,比如偶像明星或基因缺陷更少的精子卵子成为稀缺资源,粉丝们通过各种方式采买偶像的生育细胞,为其诞生下一代。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没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基因争夺战”。

其次,“机器人妈妈”的出现会让生育行业的上下游利益重新洗牌。未来,根据费用高低和子宫性能稳定性情况,可以对孕育方式进行分层管理:

受精卵移植自己体内,价格最低廉,其次是使用人造子宫,最昂贵的依旧是年轻的人类女性代孕。但是随着人造子宫功能无限逼近人类子宫,人造子宫和年轻代孕女性子宫的市场价格也会无限逼近。

当科技接管子宫:女性的生育困境能解开吗?

▲ 电影《I Am Mother》剧照

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的重构。当一个孩子不必由人类生育,不必体验从母亲产道拥挤而出的痛苦,也不必通过哭声刺激母亲产生泌乳素、催生母乳的时候,亲子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

或许,你会说养子与养父母之间也没有这样的生理链接,难道就不能有亲如己出的家庭关系了吗?当然不是。这里最大的不同点,是个例与批量的差异。

机器人规模性生子,久而久之,绝大多数人类都拥有一个机器人妈妈。每个孩子不再拥有独特的母亲,他们的母亲是工厂批量生产的、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可能只有型号差异,几十亿人类仿佛生在同一个地球,也共有同一个妈妈。

我们猜测,这种集体性的出生记忆,叠加生理链接的缺失,会让他们淡漠与生母之间的关系。

而随着机器人妈妈再进化,女性群体也可能会习惯将哺乳、喂饭、陪伴孩子的事情交给机器人。她们或许不再经历见证孩子的成长,比如孩子学会微笑、喊妈妈、爬行、站立、跑步等人生诸多的“第一次”。

生母与孩子的人生,仿佛因为机器人的出现,交集甚少、近乎平行。

总的来说,婚姻、亲子关系都会被重新解构。人心,仿佛也因为血肉不再交流而变得疏远,那或许是一个冷漠的孤独世界。

当然,以上纯属推测,也极可能会有其它的发展情形,但如果人之初就缺乏人类从原始时候就具备的接触与爱抚感知,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大街的机器人妈妈,那么,亲密关系又该如何建立?

结尾:

有一句话叫“你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同样,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在生养孩子的某些阶段,也很难同时感受到拥有孩子的“意义”和养育孩子的“快乐”。

我们有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趋利避害。比如,在生孩子的过程里让自己更舒服一些,选择用技术减缓生育的痛苦。

但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如影随形,如果未来机器人可以规模化产子,让生产环节的疼痛消失,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在养育环节多多参与,让每个孩子的童年变得更个性化一些。

毕竟,机器人只是工具,而工具,永远代替不了人类的母亲。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