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止插队被打耳光:维护公共规则是维护所有人的尊严丨中听

维护公共规则不仅是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转,更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尊严,插队被打耳光的事件,反映了个别人对规则的不尊重和对他人尊严的侵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规则意识和文明素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文明的社会环境,每个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评论员 邱延波
插队一时爽,打人要赔偿。
2025年10月8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一名乘客在值机排队时,遭遇一家四口插队。他礼貌劝阻,却换来辱骂、推搡,甚至被女子扇了两记耳光,摔倒在地。随后,机场公安迅速介入,主持调解:女子公开道歉,一次性赔偿对方3500元,另支付其改乘高铁至北京的530元,总计4030元。协议明确“纠纷到此了结”,若不履行,公安将依法处罚。
(视频截图)
队列即规则,插队是挑衅。这本来是常识,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不守规矩的插队者。除了个别插队者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插队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谅解,大部分情况下,插队者并不是非插不可,单纯就是要耍特权,显得高人一等,甚至蛮横无理。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觉得个别人插队对自己影响不大,有些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人虽然想挺身而出,但迫于各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忍耐。大多数人可能想的是,插队又不是插我一个人,影响的是后面所有的人,我一个人站出来指责对方,就变成了对方与我个人的矛盾。万一没人帮我,岂不是自找麻烦?如果报警,还要等民警过来,甚至还要到派出所做笔录,还要等待调解,这一套流程下来,大把的时间就过去了,如果自己正赶着有急事,岂不是耽误了?就算没急事,误了正常的行程,也会影响与家人的正常团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时候,大家对插队现象虽然很生气却假装看不见。正是因为大家都不出头,生活中的插队现象才屡禁不止。
这不是简单的插队,而是对公共规则的挑衅。排队的本质是互信的约定,每个人牺牲一点时间,换来集体的顺畅。插队者自认为“特权”,无视他人权益,是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公德和规则之上。试想,若人人退让,队列何存?秩序何在?小到插队,大到抢夺资源,纵容插队者一次,以后对方可能会插队十次。这名乘客的坚持,不是为了个人意气,而是为维护每个人都依赖的规则底线。如果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制止插队者,插队者将把规则踩在脚下,将把所有人的尊严踩在脚下。阻止插队的这名乘客,守护不仅仅是公共场所的规则,更是这个场所里所有人的尊严,他的勇气值得被看见,他的行动值得被效仿。
女子一家又插队又骂人又打人,不仅违背道德,更触犯法律。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可处5至10日拘留,并罚款200至500元。若进一步鉴定为轻微伤,还可能涉嫌《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面临最高三年的刑事处罚。
被打乘客选择了调解,接受道歉和赔偿。这份和解协议,既体现法律的刚性,也展现了人性化的一面。赔偿的钱虽不算太多,却足够让女子感受到后果的重量。公开道歉,更是将打人者的嚣张姿态瓦解。调解书明确,若不履行,公安将依法追责,确保了协议的约束力。
此事在网上发酵,网友围观并热议,不是单纯的“看热闹”,而是社会对规则的集体捍卫。舆论的压力让打人者明白:公共场合,没有谁能凌驾于规则之上。这种由个体事件引发的集体反思,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插队看似小事,却关乎公平的底线;一巴掌看似冲动,却触碰法律的红线。被打乘客勇敢发声,不仅为自己赢回了尊严,也为社会树立了榜样。4030元的赔偿,不是故事的全部,而是规则力量的注脚。
巴掌伤人未可忧,守护规则计长久。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队列、每一次选择中,都应遵守公共场所规则。维护规则,就是维护公平的底线,维护大家共同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