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给员工多发折合123万人民币工资,企业要求返还,法院:不还

企业给员工发放工资后要求员工返还,涉及金额折合人民币达123万元,法院最终判决员工无需返还,此案涉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益争议,法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做出了裁决,员工无需承担返还工资的责任,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此案也提醒企业在发放工资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员工权益不受侵害。
近日,一则发生在智利的职场财务纠纷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大型冷切肉制品企业CIAL,因三年前的一笔错发薪资与前员工展开的法律博弈终于尘埃落定。当法院驳回企业“盗窃”指控、裁定员工无需退还123万元人民币巨款时,不仅让这家企业陷入后续维权的困境,更让“过失支付的责任该由谁担”成为热议焦点。
事件的源头要回溯到2022年5月30日。当时CIAL正按照月度流程推进员工薪资发放,作为一家覆盖多条冷切肉生产线、涉及供应链结算与日常行政的大型食品企业,其财务系统需同步处理数十名员工的薪资核算。一名负责办公室行政事务的助理在查收银行通知时,发现账户内多了一笔远超预期的资金——经核对,这笔到账金额为1.65亿智利比索,约合人民币123万元,而他的常规月薪仅为50万智利比索(约合人民币3700元),意外到账的资金相当于他330个月的薪资总和。
起初,这名员工并未选择隐瞒,而是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直属主管,明确表示愿意配合退还多余款项,并与主管初步沟通了退款流程。但令人意外的是,就在报告后的第三天,他突然向公司提交了书面辞职信,随后便彻底切断了与公司的所有联系:办公软件账号不再登录,工作电话无人接听,就连此前用于沟通的私人社交账号也处于失联状态。CIAL的人力资源部门与财务部门多次尝试联系,均未获得任何回应,而当财务人员查询该员工的银行账户时发现,那笔1.65亿智利比索的款项已被全额取走,账户余额归零,员工本人也如同“人间蒸发”般失去了踪迹。
面对“人财两空”的局面,CIAL迅速采取法律行动。公司先向当地警方报案,以“挪用资金”和“盗窃”两项罪名指控该员工,随后又向智利圣地亚哥法院提起诉讼,试图通过刑事途径追回这笔巨额款项。按照当地法律规定,若“盗窃”罪名成立,该员工最高将面临540日的监禁,同时需缴纳与涉案金额相应的罚款,这意味着他不仅要退还全部款项,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这场法律拉锯战一持续就是三年。期间,法院多次开庭审理,调取了双方的沟通记录、公司财务系统的操作日志、银行转账流水等关键证据。直到2025年9月,圣地亚哥法院终于作出一审判决:正式驳回CIAL公司的全部刑事指控,认定该员工的行为不构成“盗窃”,仅属于“未经授权的收取”,因此无需退还款项,也不必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法院给出的判决理由清晰指向了企业的责任漏洞:一方面,员工在发现错发后第一时间主动报告,证明其最初并无非法占有资金的主观故意,不符合“盗窃”罪名中“事前恶意”的构成要件;另一方面,在员工报告后的三天里,CIAL既未及时冻结该员工的银行账户,也未通过财务系统或银行渠道拦截款项,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阻止资金被转移,属于企业自身管理过失,理应承担相应后果。
判决结果公布后,在社交平台和职场讨论社群中引发了大量理性探讨。有从事企业财务风控工作的网友分析:“薪资发放是企业财务的核心环节,正常流程里至少要经过‘部门报工→财务核算→系统校验→主管审批→银行对接’五层审核,330倍月薪的异常金额能直接通过所有环节到账,说明CIAL的财务流程存在严重漏洞,要么是系统缺少异常金额预警功能,要么是人工审核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下把责任全推给员工显然不合理。”
也有法律领域的网友从当地法律框架出发解读:“智利刑法对‘盗窃’的界定很严格,必须同时满足‘非法占有目的’和‘采取秘密手段’两个条件。员工主动报告的行为已经排除了‘秘密手段’,而公司未及时止损的过失,让‘非法占有’的认定也失去了依据——如果公司当时第一时间冻结账户,根本不会出现资金被取走的情况,法院的判决其实是在强调‘过失方需承担后果’的法律原则。”
还有不少职场人从员工角度表达了看法:“虽然理解员工看到巨款可能会慌,但失联确实不是好办法,至少应该保持与公司的沟通,明确退款的时间和方式。不过CIAL也有点小题大做,错发的源头是自己的问题,却直接用‘盗窃’起诉,这会让员工觉得公司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对于这样的判决结果,CIAL公司明确表示无法接受。企业发言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提到,公司认为法院忽视了员工“失联并取走全部资金”的行为本质,后续将动用所有法律手段继续维权,包括向更高层级法院提起上诉,同时考虑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以“不当得利”为由再次主张款项返还,目前相关的上诉材料已在准备中。
这场持续三年的纠纷,本质上是企业财务漏洞与法律责任划分的典型碰撞。CIAL的遭遇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无论是薪资发放还是其他资金流转,核心环节的流程校验和风险预警绝不能轻视,一次看似微小的系统参数错误或人工审核疏忽,都可能引发后续漫长的法律纠纷。而对职场人而言,面对意外款项时,保持沟通、留存证据仍是首要选择——即便企业存在过失,“失联”也并非最佳处理方式,理性协商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后续麻烦。最终,法院的判决既没有纵容员工的不当处理方式,也没有忽视企业的自身责任,为类似“过失支付”事件提供了清晰的权责界定参考。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