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科大上海中心北杨基地启用,明年起学生可来沪从事AI创新创业

港科大上海中心北杨基地正式启用,该基地将为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提供在上海从事人工智能(AI)创新创业的机会,自明年起,学生将能够来到上海,利用这里的资源和优势,开展AI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实践,此举旨在加强内地与香港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10月13日,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北杨基地正式启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获悉,该基地位于漕河泾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建筑面积达12500平方米,将重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创业孵化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驱动垂直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10月13日,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北杨基地正式启用。本文图片均为 漕河泾开发区 供图
港科大上海中心是港科大首个位于长三角的产学研基地,揭牌于2025年1月,现有西岸、北杨两个基地,承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孵化产业加速”两大核心功能,特别是在芯片、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学科领域,与上海高校、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国际化生态。
在产教融合方面,港科大上海中心正在探索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此次北杨基地启用,发布了港科大上海中心创投联盟、实习实训联盟、产业生态联盟,为后续发展搭建平台。
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表示,通常香港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一年制,但针对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践需求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港科大首次推出两年制硕士学位项目,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在完成首年课程学习后,第二年可进入上海的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实习与项目实践。
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北杨基地外景。
2025年夏天,该校首届“人工智能与创业”硕士项目学生已在香港入学,第二年他们将来到上海徐汇并进入北杨基地,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学习。学生们在实习实训联盟的知名企业中实践创新,优质创业项目可在创投联盟的助力下落地生根,产业生态联盟则提供未来合伙的可能,形成一个“在学习中实践,在创业中孵化”的循环。
“我们已招收第一届学生,专攻人工智能学科,900多名学生报名,最终70人经过筛选进入项目,明年他们将来到上海参加实习实训。”郭毅可说,港科大计划在三年内将该项目人数扩大到600人左右,这些学生毕业后,将成为领域内具备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是亚洲以至全球领先的研究学府之一。郭毅可介绍,近年来港科大已孕育1800多家公司,十几家独角兽企业,以及众多成功上市或并购的企业。其中,最知名的企业莫过于大疆创新。
大疆创始人汪韬是港科大校友,读研期间,汪滔在导师李泽湘教授的支持下创立了大疆创新。2011年,大疆在参加第一届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这届大赛诞生了很多知名独角兽企业,比如云洲科技、固高科技等。
郭毅可表示,从港科大走出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大湾区,不过校方正在将目光投向上海等内地城市,希望在中国创新科技发展的高地开启新的征程。
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北杨基地内景。
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介绍,早在2023年沪港合作机制迈入20周年时,漕河泾开发区就主动与港科大对接,双方共谋科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新模式。2024年5月,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就设立港科大上海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双方密切对接,推进具体合作事项。
2025年1月,港科大上海中心正式揭牌。漕河泾开发区与港科大、徐汇区政府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正式明确北杨基地建设。作为北杨小镇的运营方,漕河泾开发区保障北杨基地建设并顺利实现如期完成,以北杨基地为合作平台,共同搭建沪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此次港科大上海中心北杨基地启用,还达成多项合作。港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启动沪港双星合作,港科大显示与光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国际产创融合基地也正式揭牌,此外,港科大还与上海创智学院达成战略合作。
该基地所处的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正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新的增长极。目前,这个AI小镇已聚集了上海创智学院、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北杨基地、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等众多科研和产业机构,区域内既有人才、技术,也有资本支撑。根据规划,这里将迈向“高密度、低成本、强互动、快迭代、有温度”的世界级AI创新创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