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年古树遮挡男子家采光,男子竟给古树多次投毒,毒品名称曝出

近日,一起因古树遮挡采光引发的投毒事件引起社会关注,据悉,一名男子因家中采光受到一棵已有220年历史的古树的遮挡,竟然多次给古树投毒,毒品的名称已曝光,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引起公众对文物保护和个人行为的思考。
在贺州八步区新宁街的老巷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樟树矗立了220年。它见证过街巷的变迁,承载着街坊邻里的集体记忆——夏日里,老人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聊天,孩童围着树干追逐嬉戏,就连路过的行人,也总爱停下脚步在树下歇会儿凉。可今年7月底,这棵“老街坊”却突然没了往日生机:一侧枝叶毫无征兆地枯黄卷曲,轻轻一碰便簌簌掉落,树基那些用于透水排气的孔洞里,还藏着散发着辛辣刺激性气味的颗粒状物质,一场悄无声息的人为投毒,让这棵百年古树险些走向死亡。
据10月13日的报道称,最先发现异常的是贺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心的巡护人员。像往常一样,工作人员绕着古树检查生长状况时,指尖触到的叶片不再饱满有韧性,反而干硬易碎;凑近树基的透水孔时,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顺着孔洞往里张望,能看到不明颗粒堆积在缝隙中。凭借多年的养护经验,工作人员立刻判断:这棵古树不是自然衰败,而是遭了人为损害,情况危急。园林部门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当地公安,同时启动了紧急保护措施。
警方接报后迅速立案侦查,调取了古树周边近一个月的监控录像。在海量的画面中,一个频繁在深夜靠近古树的身影逐渐进入视野——正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曾某。侦查人员随后走访了周边的农资店,有店主回忆,曾某此前曾来询问“能让大树烂根死亡”的药剂;线上电商平台的购买记录也显示,曾某在案发前下单过一款名为“环嗪酮”的产品。面对证据,曾某到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行为:他觉得古樟树的枝叶太过繁茂,挡住了自家窗户的采光,白天在家都得开着灯,几次想找人修剪又觉得麻烦,便动了“让树自己枯萎”的念头。为了不被发现,他分三四次在深夜悄悄将购买的“环嗪酮”颗粒和药液,一点点灌注到古树根部的透水孔里,以为这样就能让古树“自然死亡”,神不知鬼不觉。
就在警方查办案件的同时,园林部门的抢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作人员先用软毛刷和小型吸尘器,小心翼翼地清理透水孔内残留的药剂颗粒,避免有毒物质继续渗透;接着又挖开树基周围半米深的土壤,全部换成无菌的营养土,防止土壤中残留的毒素持续伤害根系;随后,他们给古树“挂起吊瓶”,输入含有解毒成分和微量元素的营养液,同时修剪掉已经枯死的枝条,减少养分消耗。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养护,古树终于有了起色——树基处冒出了嫩绿色的新芽,原本枯黄的枝条上也长出了新叶,衰败的趋势被成功遏制。后续园林部门还会定期监测古树的生长状态,确保它能彻底恢复生机。
这起案件中,曾某使用的“环嗪酮”成为了焦点。
这种俗称“大树死”“烂根王”的物质,并非普通农药,而是一种选择性极强的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它的毒性机理极具针对性:一旦通过植物的根系或叶片被吸收,就会顺着维管束传导到植株全身,抑制光合作用中关键酶的活性,让植物无法合成生长所需的养分。从外表看,中毒的植物会先从叶片开始发黄,随后枝条枯萎,根部慢慢腐烂,整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看起来就像“自然死亡”,隐蔽性极强。
更值得警惕的是,环嗪酮在土壤中的残留期很长——砂质土壤中能残留3-6个月,黏质土壤里更是能达到6-12个月。在此期间,若周边有其他阔叶植物或小型灌木,其根系触碰到残留的药剂,也可能出现枯萎症状;即便药剂不慎渗入水源,虽对人体直接毒性不算极高,但长期接触或误食,也会刺激呼吸道和皮肤,引发红肿、瘙痒等不适,严重时还可能损伤肝肾功能。正因如此,我国对环嗪酮的使用有严格规定,仅允许用于非耕地(如荒坡、铁路沿线)的杂树清除,严禁在城市绿化区域或靠近居民区的地方随意使用,农资店销售时也需核实购买者的用途,不能随意售卖。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展开了理性讨论,观点聚焦在法律意识、环保责任和问题解决方式上。
网友“青竹”留言:“220年的古树,比我们好几代人都年长,怎么能因为挡采光就下狠手?其实找园林部门申请修剪枝叶就能解决的事,非要走违法的极端,现在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差点毁了大家的集体记忆,太不值了。”
网友“林间风”则关注到农药管控的问题:“之前在农村见过用环嗪酮除杂树,但都是在荒山上,城市里对着古树用也太离谱了。这种药残留期长,万一影响周边其他植物或土壤怎么办?农资店卖的时候是不是该多问一句用途,不能谁想买就卖?”网友“法理之外”补充道:“我国《森林法》和《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都明确规定,损害古树名木要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会追究刑事责任。曾某这是根本不知道古树受法律保护,还是明知故犯?看来基层的普法宣传得再到位点,让大家清楚破坏古树不是‘小事’。”还有网友“老街坊”回忆起古树的过往:“小时候夏天总在这棵树下写作业,老人会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看到它枯黄的时候特别心疼,现在抢救过来了真好,希望以后没人再伤害这些‘活文物’。”
这起古樟投毒案,看似是一起因“采光纠纷”引发的个体事件,实则暴露了部分人在古树保护、农药认知和法律意识上的多重盲区。古树名木不是普通的树木,它们是承载地方历史和文化记忆的“活文物”,每一棵的存活都来之不易;而像环嗪酮这样的高残留药剂,也并非“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其使用场景和方式都受法律约束。更重要的是,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小矛盾(如采光、邻里纠纷),有很多合法合理的解决途径——找相关部门协调、协商沟通,都比采取极端手段更有效。保护古树,不仅需要法律的“硬约束”,更需要每个人心中的“软自觉”;同时,加强农资销售的管控和基层普法宣传,才能让这些历经百年风雨的“老伙伴”,真正平安地扎根在我们身边,继续见证岁月变迁。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