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发!一航班空中起火,浓烟灌满机舱,客机迫降,起火原因曝出

一架航班在飞行过程中突发起火,机舱内浓烟弥漫,导致客机紧急迫降,据初步调查,起火原因已曝光,目前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对于常出差或出游的人来说,飞机起飞后的平稳时段本该是放松时刻——或许刷手机,或许闭目养神,等待抵达目的地。但2025年10月18日,搭乘国航CA139航班从杭州前往韩国仁川的乘客,却在这段平静航程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险情。
当天9时47分,CA139航班从杭州萧山机场准时起飞,机舱里的乘客有的规划着韩国行程,有的靠在座椅上准备补觉,一切都和往常的国际航班没什么不同。直到飞机平稳飞行近1小时,高度攀升至9000米左右时,一声“砰”的闷响突然从头顶行李架传来。紧接着,橘红色的火苗顺着行李架缝隙蹿出,黑色浓烟像潮水般瞬间涌满客舱,呛人的焦糊味很快弥漫开来,不少乘客开始下意识地咳嗽、捂鼻。
从网友发布的现场视频里能看到,跳动的火苗不断从行李架缝隙中喷溅,原本干净的行李架表面很快被熏出大片黑痕,客舱里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有人下意识攥紧身边的扶手,还有人因为紧张而小声啜泣。网友@西门町吃在宁... 后续在社交平台分享时提到:“浓烟灌满机舱,呼吸困难,火光喷溅的时候有人忍不住尖叫,我自己手都在抖,感觉心脏要跳出来了”。这条描述引发了大量网友共鸣,有网友评论:“光看文字就觉得揪心,密闭空间里突然出现明火浓烟,那种恐惧真的不敢想,还好大家没乱成一团”;还有网友补充:“之前坐飞机遇到过轻微颠簸都有人慌,这次有明火还能保持基本秩序,已经很不容易了”。
火情出现后,机组人员几乎是立刻行动起来。有人快速从应急柜取出水基灭火器,对准起火的行李架精准喷洒;有人在客舱过道里快速穿梭,一边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安抚乘客:“请大家坐稳扶好,不要起身,我们正在处理,放心”,一边及时制止了几位想站起来躲避火苗的乘客。后来有熟悉航空安全知识的网友分析:“这里选水基灭火器太关键了,锂电池自燃用干粉灭火器只能灭表面火,很容易复燃,水基的能深层降温,从根源上控制火势,机组的处置很专业”;还有网友留言:“机组人员的反应速度太重要了,他们越冷静,乘客就越能稳住,要是机组先慌了,客舱里肯定乱成一锅粥”。大约20分钟后,明火被彻底扑灭,但客舱里仍残留着刺鼻的烟雾,机长随即通过广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决定备降上海浦东机场。
11时07分,飞机稳稳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跑道上,舱门打开的瞬间,新鲜空气涌入客舱,乘客们在机组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撤离,全程没有出现拥挤或摔倒的情况,最终全员安全离开机舱,无一人受伤。不少乘客撤离后还心有余悸,有人坐在机场休息区时,手还在微微发抖,有人拿出手机给家人报平安,声音里带着未平复的紧张。
还有几位原计划去韩国看演唱会的乘客,虽然担心行程被耽误,但也纷纷在社交平台表示:“行程可以改,票可以退,安全最重要,现在只想先缓一缓”。针对乘客的后续出行需求,国航很快调配了新的飞机,负责执飞杭州到仁川的剩余航程。这时候有网友评论:“国航后续安排还算及时,没有让乘客一直滞留机场,不过经历这么一遭,大家估计也没心思惦记演唱会了,先平复心情更重要”;还有网友说:“能全员安全撤离就是最好的结果,行程受阻都是小事,平安比什么都强”。
国航后续给出的说明显示,这次火情的源头是一名旅客手提行李中的锂电池自燃,而这份行李被违规存放在了头顶行李架中——按照民航规定,锂电池类物品必须由乘客随身携带,放在能随时观察的位置,一旦出现异常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这个原因曝光后,网友们的讨论集中在了“违规存放”上,有网友直言:“总有人觉得‘就放一会儿没事’,把充电宝塞行李架图方便,却没想过锂电池自燃的速度有多快,9000米高空上,一点小隐患都可能变成机毁人亡的大事故”;还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上次坐飞机,邻座大哥要把充电宝放行李架,我提醒他规定不让,他还说我多管闲事,现在看到这个新闻,真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规则,别拿安全赌侥幸”;也有网友反思:“我之前也偶尔把充电宝放脚边的行李箱里,现在才知道这样也不行,必须放在视线范围内,以后肯定严格按规定来”。
事实上,这并不是2025年第一次发生机舱锂电池自燃事件。据网友整理的公开信息,今年以来全球已经发生了15起以上类似事件——1月份,釜山航空一架航班因乘客携带的充电宝自燃,甚至炸穿了部分机舱壁,导致7名乘客受轻伤;3月份,香港航空的一趟航班也因为锂电池设备异常,紧急备降福州机场。
这些案例让不少网友呼吁加强行业监管,有网友留言:“境内航班早就强制检查充电宝3C认证了,国际航班怎么还没跟上?很多劣质充电宝就是因为没认证,电池老化、短路的风险特别大,很容易出问题”;还有从事航空相关工作的网友建议:“除了补全3C认证检查,飞机上也该推广锂电池专用防火袋,再把水基灭火器配得更足,安全措施多一层,乘客心里就多一分底”;另外,也有网友提到乘客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每次航班起飞前的安全广播,很多人都不听,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聊天,其实里面早就说了锂电池要随身携带,真该认真听听,别等出事了才后悔”。
结合这次事件和行业建议,机上锂电池携带的注意事项也需要再次明确:首先,充电宝必须有清晰的3C认证标识,额定能量不能超过100Wh,超过这个标准的不仅不能托运,也不能随身携带;其次,携带过程中要全程放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比如前方座椅口袋或者脚边,绝对不能放进头顶行李架或行李箱里,避免因为无法及时观察而错过异常信号;最后,如果在机上发现锂电池设备冒烟或起火,要第一时间通知机组人员,不要自己用水泼或者用其他物品覆盖,等待机组使用专用灭火器处置。
这次CA139航班的空中险情,最终以全员安全撤离画上句号,这份幸运离不开机组人员的专业处置,但也暴露出个别乘客对航空安全规则的漠视。锂电池自燃不是小概率事件,全球一年15+起的案例已经足够敲响警钟,而国际航班在3C认证检查上的漏洞、部分乘客对安全广播的忽视,都是需要改进和重视的地方。航空安全从来不是一条单向线,它需要每一位乘客都绷紧“规则意识”这根弦——少一次侥幸的违规存放,多一次对安全指南的遵守,就是在为自己和他人的航程多加一道安全屏障。毕竟,比起抵达目的地的快捷,平安抵达才是所有出行的核心前提。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