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大裁员,组织变天了
摘要:
      硅谷正在经历大规模裁员,组织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随着科技行业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公司为了应对经济压力和适应市场变化,开始重组团队和优化结构,这一变革不仅影响了硅谷的就业市场,...    硅谷正在经历大规模裁员,组织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随着科技行业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公司为了应对经济压力和适应市场变化,开始重组团队和优化结构,这一变革不仅影响了硅谷的就业市场,也反映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重新思考和战略调整,裁员背后,是行业格局的重组和企业生存的挑战与机遇。
文 | 穆胜
硅谷科技巨头的大裁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他们最近的一系列行动,却格外引人关注。在这些果决的行动背后,我看到的是组织逻辑的颠覆性变化。
01 巨头挥动裁员镰刀
根据硅谷商业周刊(Silicon Valley Business Journal)的报道显示,2025年截至10月份,美科技企业裁员已经超过184,000人。
英特尔裁员33900人,微软裁员19215人,埃森哲则裁员11000人,IBM裁员9000人,Salesforce裁员5000人,亚马逊裁员5555人,意法半导体裁员5000人,Meta裁员3720人。除了上述科技巨头之外,其余科技企业也是举起了裁员镰刀,动作之大,让人侧目。
另一些巨头似乎也酝酿类似减负的行动。10月末,Youtube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们声称,为了适应AI时代的发展,打造更强大的组织能力,要进行一轮组织调整,让组织变得更加扁平。为此,他们提出了一种“自愿性退出项目(Voluntary Exit Program)”,即为那些准备好跳出企业“迎接新的挑战”的人提供补偿金,推动他们主动离职。
一般来说,企业会在发展受阻时才考虑裁员减负,但上面的企业好像并不属于这种情况。我们简单挑出上面几家企业里的代表,看看他们的市值的变化情况。数据显示,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在往上走,股价的拉升速度让人咋舌。企业越来越好,人却越来越少,这不符合以前的逻辑。这证明,企业的价值不是靠人的堆砌来实现的,而是有其他驱动因素。
02 “人才”去哪儿了?
被裁掉的人到哪里去了?不影响企业的运转吗?
不影响。一是企业原先存在大量的浪费,早该被清除了;二是AI的到来,让这种浪费显得“更不划算”,完全有必要立即清除。很多企业原来的运转逻辑就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自然需要大量的人存在。
现在的裁员潮里,有两种趋势:一是裁掉不能直接产生经营贡献的无效职能(或者称为“周边职能”);二是裁掉中层,即MOM(Manager of Manager,中间层),这类人甚至被戏称为EXCEL汇总师。由于这两种人都是简单传递信息,被AI替代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他们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还记得马斯克在推特的血腥裁员吗?他在2022年10月27日接管推特,同年11月3日,就开始大规模裁员。据《纽约时报》报道,截至当年11月4日早上,推特原来约7500名员工中,就有大概有一半员工被裁,共约3700个工作岗位。而后,大刀阔斧的裁员继续,仅剩下约1200人,裁员比例接近85%。这其中,甚至连CEO帕拉格·阿格拉瓦尔、CFO内德·西格尔等一度被认为是核心人才的高管也未能幸免。事后,推特虽然被认为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用户体验,但整体运行依然平稳,从推特的发展角度来看,马斯克似乎做对了。至少,这家科技巨头摆脱了原来每日亏损400万美元的窘境。
上面提到的Youtube,也取消了CPO(首席产品官)的岗位,精简了曾经复杂的产品线,让产品负责人直接向CEO汇报。天呐,CPO这个岗位一度是互联网企业或科技巨头的核心引擎,现在居然被取消了?
按照当前硅谷科技巨头们的操作,下一步,裁员浪潮会蔓延到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毕竟,在总部瘦身完成后,组织的逻辑已经完全被颠覆,很多“人才”都会被界定为“组织冗余”,而这些巨头们似乎都不会手下留情。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某些职能、层级、岗位似乎是无效的。那些简单传递信息的人,已经在AI出现后,变成了纯粹可被替代的“功能件”。留与不留,都在企业的一念之间。
03 “市值驱动”的裁员
硅谷这波裁员,从动机上看,与国内企业明显不同。中国企业的裁员,大多是因为生存的压力,而硅谷企业则是因为市值的压力。
有没有想过,过去的硅谷科技巨头为何会设置大量的冗余岗位,并导致大量的冗员?他们的操作实际上更多是向资本市场展示“火力”。道理很简单,人才的存在,让资本市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科技巨头们不断推动在人才上的“军备竞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岗位,人才的价格还越炒越高。这些人才,有的甚至根本不产生任何经营价值,偏偏企业还要支付高薪酬。不搞这个“军备竞赛”行不行?当然不行,人家有,你没有,资本市场就会用手用脚投票,科技巨头的市值就拉不高,甚至稳不住。
但事实上,由于分工过于细化,自然形成了部门墙、隔热层、流程桶、KPI真空罩等官僚主义陋习,这些人才的存在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创新,反而导致了决策效率低下。不仅如此,这种官僚主义犹如难以治愈的病毒,还会导致企业越来越臃肿,甚至完全走向错误的方向。当然,各个领域的科技巨头都有自己相对垄断的江湖地位,即使是推特这样的亏损企业,也有资本托底,这让他们并不在意这些浪费罢了。
而现在的硅谷科技巨头,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资本偏好的变化。他们突然发现,现在再堆积人才,反而会让资本市场产生反感——如果还在依靠堆人头来拉增长,是不是就正好说明了他们在AI上没有足够的投入?面对AI这样的大趋势,如果企业还没有回应,那他们还值得被投资吗?换言之,现在美国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是极端“变态”的,他们在要求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还要求人数大幅下降,说白了,就是要求超高人效。
当前美国的资本市场必看人效,说到底,他们倒不是对人工成本的投入太过介意。对于那些资本大鳄来说,对于那些指数级增长的科技企业来说,人工成本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用这个严苛的指标,筛选出真正的“智能型组织(AI Organization)”,再在这类企业上投“重注”。当然,如果我们再想穿透人效看到本质,还可以关注穆胜咨询原创的“AI替代率”这个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用AI替代现有工作的占比。
这样的思路下,硅谷巨头们更愿意把裁员节约下来的人工成本,都换成GPU,去展示他们在算力上的“火力”。 他们都更想接住资本的“重注”,而这才是他们裁员的根本动力!
04 组织设计,路在何方?
其实,如果人才不再是企业的火力,而算力又唾手可得,那算法可能才是企业的真正火力。
未来的组织,很有可能是少量精英依赖AI这类超级工具,产生爆炸式增长。这种组织一方面会产生超级生产力,让精英变得无比重要;另一方面则大幅压缩就业机会,挤出周边人员。如此一来,被挤出的人员,更多是依赖社会福利体系来滋养,进入躺平状态,届时,整个社会结构都可能产生“两极化”的巨变。
对于“智能型组织”而言,他们只需要最核心的人才,这些人才搭建了企业的智能系统,并持续推进这个系统的进化,其他的人才则只是核心人才淬炼这套系统的道具。如此一来,企业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变得更加聚焦,如何让这群核心人才组成指向经营目标的灵活小团队,如何让他们获得类似合伙人的利润分享,如何让他们获得知识和讯息的赋能,就成为了未来组织的几个核心命题。
对于核心人才而言,他们必须在各个领域内建立指向经营结果的宏观认知,以便支持自己进行顶层设计。这些认知应该是对组织内其他竞争者的代际超越,否则他们不会进入组织的“核心”。
直白点说,他们如果不能对算法有所贡献,而是只停留在信息传递的层面,那就没有真正的价值,就完全可能被AI工具替代掉。举例来说,一个企业的中后台职能部门,如果仅仅只能执行流程类或事务性工作,那他们的从业人员就与核心人才无关,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不妨看看周围企业的职能部门,如果他们还没有专注于搭建决策模型、沉淀数据、推算基线(Baseline)等工作,还没有一份自己的数据报表(如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效报告》),那我真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未来。
更可怕的是,这种对核心人才的认知升维的要求是无限的。他们的认知如果不能跟上系统的进化,就极有可能随时被核心圈层里淘汰。
本年9月,马斯克的X曾经裁掉了大量的数据标注员,这些人负责通用的数据标注,即是为AI建立通用能力的tutor。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招募金融法律等细分领域的数据标注员。显然,AI能力的建设已经走过了通用领域,进入了细分领域,而人才,成为了这一过程中被萃取知识后的“药渣”。
进化残酷无情,但未来势不可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