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浙江老板为女儿办酒拒付52万元菜款新进展,媒体遭起诉,网友炸锅

访客 2025-08-11 18:19:28 2
浙江老板为女儿办酒拒付52万元菜款新进展,媒体遭起诉,网友炸锅摘要: 浙江老板因女儿办酒席拒付52万元菜款引发新进展,相关媒体被卷入并遭起诉,此事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和关注,舆论反响强烈,网友纷纷对此事表示关注,并对涉事方的行为展开热议,事件仍在进一步发...
浙江老板因女儿办酒席拒付52万元菜款引发新进展,相关媒体被卷入并遭起诉,此事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和关注,舆论反响强烈,网友纷纷对此事表示关注,并对涉事方的行为展开热议,事件仍在进一步发展中,各方反应持续引发关注。

一场本该喜庆的婚宴,最终演变成牵扯多方的纠纷,甚至闹上法庭。浙江桐乡这场252桌的盛大宴席,从觥筹交错的热闹,到如今双方对簿公堂的僵持,背后藏着的不仅是52万元的账单争议,更有熟人之间的信任裂痕。

浙江老板为女儿办酒拒付52万元菜款新进展,媒体遭起诉,网友炸锅

事情要从一场持续3天的婚宴说起。桐乡的钱先生为女儿操办喜事,特意找了相识十多年的猪肉商王师傅帮忙采购食材。252桌宴席,每桌28道菜,其中不乏东星斑、帝王蟹等高档海鲜——这些都是钱先生明确要求的规格。王师傅按厨师提供的菜单忙活起来,从猪肉、羊肉到海鲜、蔬菜,一一采买到位,送到现场后,钱先生委托的朋友当场称重验货,全程并无异议。最终算下来,所有食材费用合计约52万元,其中14多万是王师傅自家的肉钱,剩下的38万则要付给其他上游供货商。

可婚宴结束,麻烦就来了。钱先生突然提出,海鲜价格虚高、质量不达标,怀疑王师傅从中吃回扣,坚决不肯付款。王师傅觉得委屈,自己垫资52万不说,明明是按对方要求采买,现场也验过货,怎么就成了“吃回扣”?钱先生提出要按“成本价加20元”结算,还要求王师傅提供所有供货商的成本价单据,但海鲜进货价涉及商业机密,王师傅实在拿不出来。双方协商多次,始终谈不拢。

浙江老板为女儿办酒拒付52万元菜款新进展,媒体遭起诉,网友炸锅

当地媒体《小新说事》介入报道后,事情又添了波折。记者曾建议钱先生先支付争议不大的14万猪肉钱,钱先生口头同意后又反悔。王师傅把海鲜采购原单拿去给钱先生,对方却称事情被曝光太丢脸,还是不肯付。王师傅的父母上门讨债,女儿联系钱先生,对方要么避而不见,要么敷衍了事。更糟的是,不仅王师傅被欠着钱,连提供250多桌餐具的供应商也站出来说,自己的钱也没拿到。

上游供货商开始向王师傅追讨货款,无奈之下,王师傅只好请了律师,准备通过诉讼要回欠款。而据8月10日的报道称,钱先生却反过来将报道此事的《小新说事》节目组告上了法院,索赔122200元。他认为报道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导致自己和家人遭受网络暴力,产生抑郁和焦虑,要求媒体删除视频、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9月10日下午,桐乡市人民法院将召集双方开庭前会议,王师傅也表示会作为证人出庭。

浙江老板为女儿办酒拒付52万元菜款新进展,媒体遭起诉,网友炸锅

这场纠纷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讨论,网友们的看法五花八门,却都透着对事理的琢磨。有人算过一笔账:52万除以252桌,每桌大概2063元,“28道菜还有高档海鲜,在杭嘉湖地区真不算贵,江苏三四线小城28道菜一桌都要2800到3000元”,不少人觉得这个价格合情合理,“钱老板怕是找借口想赖账”。

也有人从诚信角度批评钱先生:“相识十多年的朋友,办事不签协议也就罢了,验了货又不认账,这哪像做生意的样子?”“诚信第一才配做商人,这样强词夺理,以后谁还敢跟他打交道?”更有人觉得这事丢了地方脸面:“浙江人向来重信誉,出这么个事,真是把脸丢到姥姥家了。”

还有人关注法律层面的走向:“这明显是恶人先告状,自己不付钱还告媒体,法院审理时该好好说道说道。”“要是钱老板真胜诉了,那公序良俗都没地方搁了。”当然,也有少数人觉得,“朋友间闹到网上确实不妥,或许该先好好沟通”,但更多人认为,“都垫资52万了,换谁能忍?”

王师傅说自己做猪肉生意30多年,从没遇到过这种事。他平时供货都是先采买再结款,和钱先生没签协议,也没收定金,全凭多年交情。“他要是觉得价格有问题,可以去杭州的原始供货商那里查,我敢保证都是市场价。”话虽如此,可眼下被欠款压着的是他,上游催款的电话天天响,日子并不好过。

浙江老板为女儿办酒拒付52万元菜款新进展,媒体遭起诉,网友炸锅

其实,这场纠纷的核心,说穿了就是“信任”二字。熟人之间的生意往来,往往靠的是情面和默契,但一旦涉及大额资金,光有信任显然不够。王师傅或许没料到多年交情会栽在一场婚宴上,钱先生也可能真觉得价格有猫腻,但无论如何,现场验货无异议、事后又反悔拒付,总归说不过去。

媒体报道也好,法院诉讼也罢,最终还是要回到事实本身:价格是否合理,验收是否有效,欠款是否该付。对王师傅来说,拿回垫付款是当务之急;对钱先生来说,与其纠结报道是否侵权,不如直面账单争议。毕竟,生意可以不谈,交情可以不讲,但欠的账、该守的规矩,总得有个了断。而这场官司的结果,或许也能给更多人提个醒:即便是熟人之间,把丑话说在前面,把协议签清楚,总比事后撕破脸要好。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