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传安徽阜阳“老人未死被要求火化”!当地有回应,网友评论炸锅

关于安徽阜阳网传的“老人未死被要求火化”事件,当地已经作出回应,据初步调查,此事系因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沟通不畅导致误解,网友对此评论热烈,反响强烈,要求对此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并公开透明处理,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处理此事,确保公正公平,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8月19日,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一段村民发布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不小波澜。视频里,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几名镇政府工作人员站在门口,一旁的家属情绪激动,言语间满是不满——据发布视频的村民称,家中老人尚未去世,工作人员却已上门要求进行火化,这番场景让不少网友看后直呼“难以理解”。
同村一位不愿具名的村民事后向人透露,当天视频拍摄时,老人本就身体虚弱,家属正围着照料,突然上门的工作人员让大家心里瞬间绷紧了弦,“不是说政策不好,可老人还好好的,提火化的事谁能接受?家属当时也是急糊涂了,声音才大了些”。他还提到,村里之前也听说过殡葬改革的宣传,但大多是发传单、开讲座,像这样直接上门,还赶上老人身体不适的情况,还是头一回见,“换谁家里遇到这事,情绪都不会好”。
就在视频引发热议的当天,红星镇的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此事作出回应,澄清了网络传言中的关键信息。工作人员表示,视频里老人躺在地上的场景,并非是遭遇不当对待,而是当地有“人快去世时将其放在地上”的传统习俗,属于村民自家的照料方式,与工作人员无关。至于“要求火化”的说法,工作人员解释称,当时上门的目的是开展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并非要求老人立即火化,“我们是按照县政府的文件要求,每天在辖区7个村轮流入户宣传,主要是告知村民现在有免费遗体接运、火化以及骨灰寄存的服务,让大家了解政策内容”。
对于有村民提出政策“劳民伤财”的质疑,工作人员坦言,作为政策执行层面,他们会将村民的意见收集后向上级反馈,但同时也强调,“从目前推进情况来看,大部分村民是支持殡葬改革的,免费服务也确实帮不少家庭减轻了负担”。此外,工作人员还明确,当前当地的殡葬政策始终以宣传引导为主,没有强制要求,遗体接运环节完全免费,后续的丧葬流程,包括是否选择火化、骨灰如何安置等,都由家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不会存在强迫的情况”。
视频和官方回应传开后,网友们炸锅了。
有网友从政策本身出发,提到“现在农村殡葬已经不是强制火化了,我老家这几年家里有老人去世,都是根据家里意愿选土葬,政策上是允许的”,认为基层在宣传时应先明确“非强制”的前提,避免让村民产生误解,“本来是好事,要是因为没说清楚引发抵触,反而不利于政策推进”。
也有网友将焦点放在宣传方式的合理性上,直言“为什么不能换种更贴心的方式宣传?老人还在,上门提火化相关的事,哪怕只是政策介绍,家属心里也会不舒服”,还有人质疑“怎么不到工作人员自己家里宣传火化?政策宣传也该换位思考,站在村民的角度考虑感受”,认为基层工作需要更多“人情味”,不能只按流程走,忽略了民情心理。
另有网友关注到干群关系的维护,指出“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拉远政府和村民的距离,严重的还会影响政府形象”,并建议“运动式的政策宣传真的该停一停了,宣传殡葬改革可以提前做、慢慢说,比如平时开村民大会时详细讲,或者通过村干部提前沟通,没必要在老人身体不好的时候上门,这样太容易引发矛盾”。
目前,红星镇当地针对此事的后续沟通仍在进行中,镇政府也表示会根据村民反馈调整宣传方式,确保殡葬改革政策在推进过程中更贴合民情。
这场争议本质上是政策宣传与民情需求之间的一次碰撞。殡葬改革的初衷是为群众减负、推动文明丧葬,免费服务也体现了政策的善意,但基层执行时,若忽略了村民的情感感受和传统习俗,就容易让“好意”变“争议”。后续基层工作更需兼顾“政策刚性”与“执行柔性”,提前了解民情、做好沟通铺垫,让政策宣传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毕竟,只有让群众真正理解并接受,政策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干群关系也才能在相互理解中更显紧密。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