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农田机井坏了谁管?商丘虞城“四位一体”保险模式破题

访客 2025-08-24 14:22:13 2
农田机井坏了谁管?商丘虞城“四位一体”保险模式破题摘要: 农田机井损坏问题,通常由当地农业部门或相关政府机构负责管理和解决,商丘虞城创新采用“四位一体”保险模式,通过整合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和村级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解决农田机井损坏问题,...
农田机井损坏问题,通常由当地农业部门或相关政府机构负责管理和解决,商丘虞城创新采用“四位一体”保险模式,通过整合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和村级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解决农田机井损坏问题,该模式能够确保机井维修及时,保障农田灌溉正常运行,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举有效减轻了农户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大象新闻记者 贺强 黄杰

【编前话】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却长期面临“建易管难”的困境。河南虞城县创新推出“政府+保险公司+村委会+维修方”四位一体管护模式,通过为机井购买保险,引入市场化运维机制,让农田水利设施从“无人管”到“专业管”,从“被动修”到“主动防”。

农田机井坏了谁管?商丘虞城“四位一体”保险模式破题

“这眼井地埋线断了好多年了,乡里派人修了好多次都没有修好。”虞城县城郊乡四河村的一位农民对记者说。村民浇地只得扯明线,非常麻烦,“今年旱情严重,群众都急着浇地,眼看着井在地头用不上,心里非常着急”。

农田机井坏了谁管?商丘虞城“四位一体”保险模式破题

在虞城县,农田机井“有人用、无人管、损毁无钱修”的现象曾十分普遍。尽管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但“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却导致部分工程移交后管护责任难以落实,与“谁使用、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相去甚远。

困局:机井“有人用、无人管”,老乡浇水难

虞城县作为农业大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田水利设施逐步提升。但建后管护难题却一直无法彻底解决。

“重建设、轻管护”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工程移交给村或经营主体后,管护经费严重不足,责任未能落实。

“以前机井坏了,得先往乡里打电话,等待维修队,一拖就是七八十来天。”种粮大户林广付感慨道,“去年麦收后,我家两百亩玉米差点就耽误了浇水期。”

破题:四方携手,每眼井150元保险的创新方案

面对这一难题,虞城县通过多次外出考察论证,召开职能部门座谈交流会,经反复研究,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目前,虞城县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21万亩,县政府将每亩5元合计605万元的管护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今年明确其中约300万元为全县2万多眼机井买保险。政府将每眼井150元的保险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出“政府+保险公司+村委会+维修方”四位一体机井管护模式。

农田机井坏了谁管?商丘虞城“四位一体”保险模式破题

这一模式实现了机井管护从“责任不清、被动维修、突击整治”向“多元共治、主动防护、长效管理”的转变。

实效:保险介入,维修不再难

在四河村,农民抱着试试的心理拨通了保险公司的报案电话。“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来人了。”农民告诉记者,“从检测到换新线全部没让我们掏一分钱。”

专业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维修人员使用探测仪能精准定位到50厘米内的地埋线断点,改变了以往维修地埋线全靠“挖坑找”的落后方式。

中原农险建立了专门的机井配套设施物资仓库中心,储备水泵、管道、电机等关键配件,提供快速维修服务。

农田机井坏了谁管?商丘虞城“四位一体”保险模式破题

保险公司的介入不仅解决了维修难题,还带来了额外效益。在站集镇南王庄村,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安全”模式,协助村里整改机井电缆线。

“过去因为农田机井电缆线杂乱、老化的问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村支书介绍,“去年就发生过一起因电缆短路引发的火灾,幸好没造成人员伤亡。”

如今,全村30多眼机井的电缆线全部规范整理完毕,线全部埋入地下,安装了插卡表和漏电保护器,村民用电更安全。

农田机井坏了谁管?商丘虞城“四位一体”保险模式破题

成效:大旱之年反丰收,模式获认可

今年虞城县面临多年不遇的旱情,但“四位一体”管护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茂申介绍:“全县116.77万亩小麦全部颗粒归仓,预计总产12.9亿斤,较上年增长0.28亿斤。”

维修方累计修复机井故障8660处、更换水泵2750台、扬程管3400米,保险公司已赔付金额高达450万元。财政承担的参保费用为299.805万元,放大了保障效应。“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我们今年亏损已成定局。在国家粮食安全面前,我们有责任展现国企担当。我们现在只是赔小钱,如果农民浇不上地,产量损失大,我们按保险理赔可能就要赔大钱。”中原农险虞城县公司经理王展威笑着说。

未来:智能管理+全面推广

虞城县计划引入机井智能管理系统,对机井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测,实现“预防性维护”,进一步降低故障率。

目前虞城县24个涉农乡镇全部参加保险,效果显著。下一步计划推广到全市,让更多农民受益。

种粮大户林广付说出了农民的心声:“现在浇地有保障,我正准备再流转一百亩地呢!”这充分体现了农民对新模式的认可和信心。

记者手记:

田间地头的抽水机井,看似微不足道,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虞城县的创新实践表明,通过机制创新与市场化手段,能够有效破解公共设施“重建设、轻管护”的普遍难题。财政小投入撬动了社会大资源,保险公司的风险防控需求与政府公共管理目标达成一致,形成了可持续的长效管护机制。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防护,从责任模糊到多元共治,这一模式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当政策设计与百姓需求同频共振,当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便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