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武纪股价一度突破1400元!千元股寒武纪背后谁是推手?

近期,寒武纪股价突破千元大关,一度达到惊人的1400元,这支千元股背后的推手究竟是谁?其股价飙升的背后原因引人关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将揭示寒武纪股价飙升的神秘面纱,并探讨其背后的投资逻辑和市场趋势。
(8月27日,寒武纪股价一度突破1400元,总市值超5800亿元。截至发稿,该股涨幅收窄至2.41%,报1361元。)
8月20日,寒武纪站上千元关口,目前已连续5个交易日维持千元高位。这5个交易日,寒武纪的股价也接连创出新高,累计涨幅为42.29%,占8月份以来涨幅的近半。8月1日至8月26日,寒武纪累计上涨87.32%。
8月26日晚间,寒武纪发布2025年中报,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10.3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该公司在2024年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盈利,并在2025年一季度延续业绩涨势。
同日,人工智能产业迎重磅利好。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被纳入多只指数成分股
从交易层面来说,寒武纪的“崛起”与A股指数化投资的发展密切相关。
寒武纪半年报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在寒武纪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4个席位属于ETF。其中,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和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分别位列第5位和第6位,持股数量较一季度末均有所增长;第9位是新进入榜单的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持股约443万股;华夏上证50ETF位列第10位,持股约407万股,较一季度末有所增长。
寒武纪2025年半年报前十大流通股东图片来源:Wind
此外,今年一季度末,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位列公司流通股东榜第10位,持股数量为359万股,但由于二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均持有400万股以上,该产品未上榜。
2024年12月,当时尚未盈利的寒武纪被纳入上证50指数,一度引发市场热议。截至2024年底,华夏上证50ETF成为寒武纪新进第十大流通股东,当时该产品管理规模高达1500多亿元。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华夏上证50ETF产品规模已超过1800亿元。
2022年2月,寒武纪就率先被纳入科创50指数;2023年12月被纳入沪深300指数;2024年12月,上证50指数和中证A500指数将寒武纪调入成分股名单。当前寒武纪所占权重较高的指数有:科创AI指数、国证芯片指数、科创50指数、人工智能指数等。
“寒武纪被纳入上证50、科创50等核心指数后,跟踪这些指数的被动型基金需按规则买入该股,为股价提供了稳定资金支持。”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某种程度上看,指数化投资对寒武纪等算力股的上涨起到推动作用,其本质是被动资金配置逻辑与市场定价机制深度融合的结果。”
“未来,指数化投资可能更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和行业地位,而非短期炒作。若寒武纪无法持续兑现业绩,其高估值可能难以维持。”上述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在乐观行情中,强势股与指数投资形成相互“成就”的关系。上述公募基金人士认为,强势股票的加入可提升指数的代表性和吸引力,被纳入主流指数的个股将获得长期流动性溢价。同时,强势股票的上涨会带动相关指数上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指数基金,形成“指数上涨—资金流入—股票上涨”的良性循环。“但需警惕可能导致的估值泡沫和市场非理性波动风险。”他提示道。
除了国内指数之外,寒武纪还被纳入国际指数。今年3月,富时罗素公布富时中国系列指数的季度审核变更结果,寒武纪被纳入富时中国A50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8月19日至8月22日,10家公募基金集中上报首批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这批ETF跟踪的是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指数(932456),该指数于今年5月发布,最新前三大成分股为新易盛、中际旭创、寒武纪。这意味着,AI板块更多被动投资资金还在路上。
首批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申报名单图片来源:Wind
AI赛道未来如何演绎
“寒武纪上涨背后有多重因素在驱动。”有机构人士认为,首要推动力来自AI、半导体等“硬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其次是个股基本面显著改善,寒武纪在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大增至11.11亿元,首次实现单季盈利3.55亿元;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为10.38亿元,同比扭亏。寒武纪作为国产AI芯片龙头,技术迭代与产品落地能力获市场认可,吸引大量资金流入。
图片来源:寒武纪2025年半年报
算力和AI板块近期领涨,相关赛道是否过度拥挤?
多位机构人士认为,算力和AI板块领涨是政策、技术与需求共振的结果,其长期投资价值仍存,但短期需警惕估值泡沫与资金博弈风险。
“目前算力产业链发展处于良性向上的阶段,但交易端需要注意快速上涨后的波动率放大风险,需谨慎操作。”一位投资机构人士认为,AI投资范式已从单纯的硬件堆叠升级到“模型升级—需求爆发—数据反哺—模型再升级”的新维度。本轮行情在底层逻辑、资金结构和市场定位上不同于以往,如业绩持续兑现,高估值有望被高增长消化。
下一阶段AI投资重心或转向何处?宏利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孟杰认为,AI投资重心会围绕业绩兑现和竞争格局两个核心:不管是国产还是海外算力,建议重点关注订单稳定、技术壁垒高、能实实在在把业绩做出来的标的,应远离纯粹的概念炒作。
来源: 第一财经、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