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民众曾狂热支持战争,30张历史老照片曝出

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民众曾表现出对战争的狂热支持,这些历史老照片揭示了当时的情景,这些照片展现了日本民众在战争中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民族情绪,虽然这些照片只是历史的冰山一角,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视角。
关于“二战时日本普通民众对侵华战争毫无责任”的说法,始终站不住脚。回溯历史便会发现,从战争爆发到推进的全过程中,日本社会各阶层都以不同形式卷入其中,形成了全民支撑侵略的狂热局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的战争动员便迅速铺开。街头巷尾的募捐箱前,总能看到踊跃捐款的人群:学生们举着“省下一顿饭,支援前线兵”的牌子穿梭呼吁,不少孩子把积攒的零花钱全部投进箱子;富商们组织车队,将粮食、衣物等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军营;家庭主妇们则主动缩减日常开支,把买菜省下的钱凑起来捐献。即便此前持反战立场的社会民主党部分成员,也在舆论裹挟下转变态度。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超过80%的普通劳动者明确支持关东军的侵略行动,整个国家被一种盲目的战争热情包裹。
1937年卢沟桥事变点燃全面侵华战火后,这种狂热愈演愈烈。东京民众自发向陆军省捐赠2.3万日元“恤兵金”,仅北平沦陷前10天,“军用机捐款”就募集到299万日元,这笔钱里既有老人的退休金,也有小学生的压岁钱。同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50万东京市民聚集在上野公园举行庆祝活动,随后又列队护送阵亡军官的骨灰前往靖国神社。当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回日本,街头更是挤满欢呼“圣战胜利”的人群,媒体用“旗帜的海洋”形容现场盛况,学校里甚至组织儿童写诗,赞颂所谓“无敌皇军”的“功绩”。
为了维持战争消耗,1938年日本政府发行48亿日元战争国债,从教师、学生到普通家庭,几乎全民参与认购,把侵略战争变成了“全民投资”的项目。而右翼妇女团体“大日本国防妇人会”的规模,从1934年的54万人飙升至1941年的925万人,其成员不仅在街头组织民众制作“护身符”分发给士兵,还公开鼓动士兵“放心作战”。井上千代子为逼迫丈夫出征而自杀的行为,被当局宣传为“模范事迹”;更有部分女性被误导,自愿前往东南亚卖身,将所得钱款悉数捐给军队,还有人直接奔赴前线为日军提供服务。
工人阶层同样深度参与其中。“业报国会”成员从1939年的299万增至1941年的517万,工人们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即便工资有20%的增长,绝大多数人也选择将这笔额外收入全部捐给军队。支撑这种全民狂热的,本质上是“利益驱动”——侵华期间,日本从中国掠夺了2.2亿吨煤炭、500万吨粮食,这些资源以低价供应本土,普通民众通过这种“战争分红”获得实际好处,人性在利益诱惑下逐渐消解,庆祝侵略暴行反而成了常态。从财阀到主妇,从学童到劳工,整个日本社会都成了战争机器上无法剥离的齿轮。
8月30日,有网友上传了一组(30张)由日本人拍摄的历史老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就能够看出日本民众对支持日军侵华战争的狂热。
对于这段历史,不少读者有着清醒的思考。有读者留言:“当时的日本完全是举国一体的战争体制,天皇号召下,从捐款到献力,几乎没人能置身事外。关键是民众还能从侵略中分到好处,这种利益捆绑让他们很难有反思的动力。”也有读者分析:“对比同时期的中国,日本的国家动员能力确实强,但这种能力用在侵略上,就是灾难。那些说平民无辜的,忽略了他们既是支持者,也是战争红利的受益者。”还有读者补充:“不止日本,当年德国也是类似的情况,全民被极端思想裹挟,又能从侵略中获利,才酿成了惨剧。”
客观回望这段历史,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要认清真相: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推进,往往离不开社会层面的广泛参与。日本民众当年的狂热支持,既是被军国主义煽动的结果,也是利益驱动下的主动选择。否认这种集体参与的责任,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唯有正视过去,才能真正避免战争悲剧重演。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