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马拉雅烟花秀”调查结果出炉:2名干部被立案,9名干部被处理

关于“喜马拉雅烟花秀”的调查结果已经公布,其中涉及多名干部的问题,目前已有两名干部被立案调查,另外九名干部受到处理,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也表明了对于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当海拔4670米至5020米的江孜县热龙乡查琼嘎日山体,被1050盆烟花的光芒短暂照亮时,没人会想到,这52秒的绚烂背后,是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修复的生态创伤。2025年10月15日,西藏日喀则市对外公布《蔡国强:升龙》烟花秀的调查处置情况,让这场曾被期待的艺术活动,彻底沦为讨论“艺术自由与生态保护边界”的典型案例——从活动实施到责任追责,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高原生态保护的严峻性。
时间倒回2025年9月19日,这场烟花秀在查琼嘎日山体展开。彼时,活动组织者似乎并未充分考量高原生态的特殊性:燃放区域覆盖30.06公顷草地,从前期场地平整到活动期间的人员踩踏、车辆碾压,一系列操作直接对脆弱的高原生态造成冲击。调查结果显示,仅草毡层受损面积就达15.29亩——这种在高原生态系统中扮演“保护层”角色的地表结构,一旦破坏,恢复周期远超平原地区,专家直言“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回到原始状态”。
“之前去西藏自驾,路边全是‘禁止碾压草地’的牌子,导游说踩坏一块草皮,几年都长不好,这么大规模的活动怎么就敢随便搞?”一位有高原旅行经历的网友在评论中表达困惑,言语里满是对生态破坏的惋惜。更隐蔽的风险还在后续:烟花燃放后残留的碎屑、塑料包装,以及可能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因清理不彻底,正面临渗入土壤、污染周边水源的威胁。“高原的水都是雪山水,一旦被污染,不仅影响牧草生长,还会顺着食物链影响当地牧民的牛羊,最后遭殃的还是人。”有网友从生态链角度提出担忧,认为短期的清理不彻底会留下长期隐患。
除了植被与土壤,野生动物的生存也受到波及。燃放时的强光瞬间穿透高原夜空,伴随的巨响在空旷山谷中回荡,直接惊扰了雪豹、鼠兔等当地物种。而9月正是这些动物为越冬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雪豹本来就稀少,活动范围也固定,被这么一吓,可能会被迫离开熟悉的觅食区,冬天找不到足够的食物,存活率肯定会下降。”一位关注野生动物保护的网友分析,这种“短时惊扰”对高原物种的影响,可能比肉眼可见的植被破坏更隐蔽、更持久。
随着调查深入,责任主体逐渐清晰,处理结果也随之公布。北京蔡国强艺术工作室被指违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原法》,已被立案查处,未来需依法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修复责任;作为活动赞助商的始祖鸟,同样被认定为活动参与方,需共同承担生态修复与赔偿义务。“艺术创作不能只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了生态底线。工作室既然选择在高原搞活动,就该提前做生态评估,现在出了问题,赔偿和修复是必须的。”有网友认为,艺术团队的责任不可推卸,“不能拿‘艺术自由’当借口,破坏生态没有例外。”
行政层面的追责则更显严厉。调查发现,该活动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属于违规推进。最终,江孜县委书记陈昊、县长多吉普拉被免职并立案审查调查,另有9名干部受到处理(共计11名),其中包括多名副县长、局长被免职或立案。“从县委一把手到部门局长,这么多人被追责,说明当初审批环节肯定有漏洞,要么是没人把关,要么是有人为了‘政绩’或‘噱头’故意放行。”网友对行政监管的疏漏提出质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都实施这么久了,还敢在敏感区搞违规活动,明显是没把‘生态红线’当回事。”也有网友补充道:“追责不是目的,关键是要让所有干部记住,高原生态保护比任何短期利益都重要,审批时多一分谨慎,就能少一分破坏。”
目前,日喀则市已着手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鉴定评估工作,同时明确将开展长期生态监测与后评估,确保受损生态逐步恢复。“鉴定评估的过程得公开透明,修复方案也得让生态专家论证,不能自己说了算。”有网友呼吁信息公开,“不然怎么知道赔偿的钱有没有用在刀刃上,修复工作是不是走过场?”还有网友关注长期监测的落实:“高原生态恢复慢,监测不能只做三五年,得跟着几十年,直到草毡层真的长好、野生动物活动恢复正常,这样才能算真正的‘修复’。”
这场烟花秀的代价,远不止于干部被追责、企业被处罚。高原生态的脆弱性,决定了任何人为扰动都可能留下“百年伤疤”——52秒的绚烂与数十年的修复,这种强烈的时间对比,本身就是对“生态优先”理念的深刻警示。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传递美好,而当它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不破坏”理应是最低底线。后续的生态修复与长期监测,不仅是对这次破坏的弥补,更该成为所有高原开发活动的“前车之鉴”:唯有敬畏自然、守住生态红线,才能让高原的草地、雪山与生灵,真正实现长久共存。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