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咖啡店贴“中国人禁止入内”告示,有中国人进店被赶!
摘要:
韩国某咖啡店贴出针对中国人的排斥告示,禁止中国人进店消费,并有中国人因此被赶走,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引发了关于歧视和尊重的讨论,该事件也引发了对韩国旅游和商务环境的担忧,... 韩国某咖啡店贴出针对中国人的排斥告示,禁止中国人进店消费,并有中国人因此被赶走,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引发了关于歧视和尊重的讨论,该事件也引发了对韩国旅游和商务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国际间友好交往的反思。
近日,一则关于韩国首尔网红咖啡店公开拒绝接待中国顾客的消息,在国内外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原本作为打卡热门地的店铺,因一句明确的排斥声明,引发了网友对跨文化相处、消费尊重等话题的广泛讨论。
据10月29日的报道称,不久前,一名长期旅居韩国的中国网友,带着朋友前往首尔圣水商圈一家颇具名气的咖啡店。这家店此前凭借独特的装修风格和饮品口感,吸引了不少中国博主前来打卡分享,在社交平台上积累了不小的人气。然而当天,当该网友与朋友在点单时自然地使用中文交流后,店主主动上前询问两人是否为中国人,得到肯定答复后,直接表明“我们不接待中国人”,并将两人请出店铺。
突如其来的排斥让两人感到既气愤又不解,他们随后返回店铺与店主理论,提出若不接待中国顾客,应当提前作出明确声明,让消费者有所规避。或许是迫于理论压力,也可能是早已有所预谋,该店主随后在其海外社交账号上修改了店铺简介,将拒绝接待的态度公开化。面对网友后续在社交平台上的质疑,店主仅作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回应:“虽然从人性的角度上说很遗憾,但这就是我”,既未解释拒绝的具体原因,也没有表现出丝毫妥协。
日前,有记者专门查询了涉事咖啡店的海外社交账号,发现其简介中已用英文清晰标注“我们抱歉,我们不接待中国顾客”,明确的排斥态度一目了然。而随着事件在国内社交平台逐渐发酵,越来越多网友关注到这一情况后,该账号已悄然限制了网友的评论功能,似乎在刻意回避进一步的舆论追问。记者尝试联系当事网友,希望了解更多现场细节,但截至目前尚未获得回应。
这一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的讨论理性且多元,并未陷入单纯的情绪宣泄。有网友留言表示:“泱泱大国,华夏文明传承千年,包容与尊重一直是我们的处世之道,但这样的排斥事件并非个例,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不能一味指责对方,也需要反思是否存在个别游客行为不当引发的刻板印象,但这绝不能成为店铺歧视特定群体的理由。”
另有网友从消费选择的角度理性分析:“不接待就不去,这是消费者的自由,也是店铺的选择,但问题的核心在于‘针对性排斥’。做生意本应开门迎客,以国籍划分接待标准,本质上就是一种歧视。不过也该思考,为何偏偏是中国人被拒绝?是否有过往的负面互动埋下隐患?但无论如何,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显然不是理性商家的做法。”
还有网友强调双向尊重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中,尊重是相互的。中国游客在海外消费,遵守当地规则、尊重本土文化是基本素养,但同时也理应得到当地商家的平等对待。这种公开的排斥声明,伤害的不仅是中国游客的感情,也会影响当地的旅游形象,最终受损的可能还是商家自身。”
在这件事里,涉事店铺以国籍为由拒绝接待顾客,无疑违背了商业经营中平等、包容的基本原则,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做法,既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也违背了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要义。商业的本质是互通有无,尊重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是商家立足市场的基本前提,而公开标榜排斥特定群体,不仅会失去相应的消费群体,更会损害自身的品牌形象。
对于游客而言,海外出行时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尊重本土文化习俗是应有之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忍受不合理的歧视与排斥。遇到类似情况时,理性规避、合理维权,既不必过度情绪化,也不应纵容歧视行为。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跨文化相处的核心永远是双向尊重,只有彼此包容、平等相待,才能构建和谐的互动环境。无论是商家还是游客,都应秉持尊重与理解的心态,摒弃刻板印象与偏见,这才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与群体相处的长久之道。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