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征联“暴雷”:10万奖金获得者的“绝对”疑似抄袭!证据曝出
摘要:
莫言发起的对联征集活动“暴雷”中,一名获奖者因获得10万奖金引发争议,有证据显示,该获奖者的作品可能存在抄袭嫌疑,目前此事引起广泛关注,争议焦点集中在作品的原创性以及奖金分配的公正... 莫言发起的对联征集活动“暴雷”中,一名获奖者因获得10万奖金引发争议,有证据显示,该获奖者的作品可能存在抄袭嫌疑,目前此事引起广泛关注,争议焦点集中在作品的原创性以及奖金分配的公正性上,此事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具体进展有待进一步报道,莫言发起的对联征联活动引发争议,有证据显示获奖作品疑似抄袭,目前事件正在调查中,公众关注原创性和奖金分配的公正性。
文化征集往往是连接大众与经典的桥梁,尤其当发起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时,这样的活动更易引发关注。2025年,一场由莫言发起的楹联征集,从最初的热闹参与,到获奖结果公布后的赞誉,再到随后的抄袭质疑,这场围绕“上联征下联”的事件,不仅牵动着楹联爱好者的心,也让公众对文化创作的原创性、评审的严谨性展开了深入讨论。
2025年6月,莫言来到广东惠州惠阳周田村,在百年客家老楼碧滟楼前驻足。这座承载着客家文化记忆的建筑,让他心生感慨,提笔写下“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的上联。上联中,“南阳”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南洋”关联着客家人下南洋的迁徙历史,“根深叶茂”暗含对文化传承的期许,短短九字既具地域特色,又有文化深度。随后,莫言公开向天下文友征集下联,并承诺为最佳作品提供者送上10万元奖金。消息一出,不少文学爱好者、楹联创作者纷纷响应,都希望以笔墨对上这副有深意的上联。
经过数月征集与评审,10月20日获奖名单揭晓。拿下一等奖、独得10万元奖金的,是21岁的广东“00后”宋珂嘉——当时他正在北京读研究生。他所对的“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还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江河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多年难遇的绝对”。欧阳江河提到,下联以“井”呼应上联的“根”,融入二十八星宿文化元素,对仗和文化内涵都颇具水准。因宋珂嘉未能到场,其母亲代为领取奖金与莫言的亲笔书法作品,还透露孩子计划将奖金的一半捐赠给“莫言同心”公益项目,用于先心病儿童救治,这一决定曾让不少人对这位年轻获奖者多了几分好感。
然而,这份好感未持续太久。获奖结果公布后数日,有细心网友在社交平台抛出质疑:宋珂嘉的获奖下联疑似抄袭清代作品。网友找出清嘉道年间扬州文人江喜孙的资料,他曾为住宅“且住庵”题门联,上联为“治春秋比壮史,公谷胡毋,伊吾一室”,下联是“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睥睨全垣”。对比可见,宋珂嘉的“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与江喜孙门联下联中“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部分一字不差、语序一致,仅少了“睥睨全垣”四字。这一发现迅速传播,对获奖作品的赞誉声渐渐被“抄袭”讨论取代。
网友的讨论未陷入情绪化指责,反而多了理性分析。有楹联爱好者表示,楹联创作虽有“化用前人”传统,但“化用”不等于“照搬”,尤其在有奖金的征集活动中,一字不差使用前人句子,违背原创原则,即便宋珂嘉对原联背景不了解,这种“拿来”行为也难获认同。还有网友聚焦评审环节:江喜孙的“且住庵”门联在楹联收藏研究领域不算冷门,评审团队为何没发现问题?北师大教授欧阳江河作为知名学者,为何将抄袭作品评为“多年难遇的绝对”?这些疑问让公众开始关注征联评审流程是否严谨,评审人员专业能力是否足以应对此类文化征集。
更有网友联想到莫言此前的观点,深化讨论。大家记得,莫言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文艺创作需规范化,网络环境应提倡原创、反对抄袭。如今,正是这位倡导原创的作家发起的活动,出现获奖作品涉嫌抄袭的情况,难免让公众产生“双重标准”的疑问,也让活动公正性受挑战。有网友客观指出:“莫言提倡原创是对的,但这次争议问题可能不在他本人,而在评审团队疏忽。不过,作为活动发起者,他若能对后续质疑回应,或许更能维护活动公信力。”
截至10月29日,针对抄袭质疑,征联主办方、评审团队及宋珂嘉均未给出更多官方调查结果或公开回应。这种“沉默”让争议未平息,反而引发更多对文化活动规范的思考。有网友提到,若宋珂嘉是无心之失,误将前人作品当作自己创作投稿,应主动说明情况,既是对原创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作为年轻创作者的负责;若评审团队存在疏忽,也该公开流程、承认不足,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毕竟,文化征集活动不仅是选优秀作品,更承载传播文化、鼓励原创的使命,一旦有瑕疵,损害的不仅是活动声誉,还有公众对文化领域的信任。
这场由征联引发的争议,看似小事,却折射出文化创作与评审的大问题。对创作者而言,原创不是口号,而是需落实在每次创作中的底线——借鉴经典可行,但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与转化,直接照搬前人作品,即便暂时获认可,最终也会因缺乏原创性失却价值。对评审方来说,严谨是基本要求,文化征集不仅要考量作品文学性,更要核查原创性,尤其有知名学者参与评审时,更应秉持专业态度,避免因疏忽或过度赞誉让“权威”沦为笑谈。对整个文化领域,这次争议也是警示:只有坚守原创底线、完善评审机制,才能让真正优秀的原创作品脱颖而出,让文化征集真正发挥传承与创新作用,避免沦为“贻笑大方”的闹剧。毕竟,文化的生命力在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永远是对原创的敬畏与尊重。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