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识到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全球宣言与中国实践
摘要:
本文聚焦于全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共识与行动,介绍了全球宣言中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从共识出发,探讨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强调中国在... 本文聚焦于全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共识与行动,介绍了全球宣言中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从共识出发,探讨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强调中国在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旨在提高全球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视程度,并推动各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
秋冬时节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气温骤变、空气污染等因素叠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COPD)、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加重风险显著上升,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一大隐患。
“一些哮喘或慢阻肺病患者,直到病情加重或频繁发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慢性气道疾病哮喘指南专家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指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疾病,这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却长期被低估与忽视。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环境与慢性气道疾病负责人联合五位全球呼吸领域知名专家举行政策对话,围绕《联合国非传染性疾病政治宣言》发布后政策如何转化为实践展开热烈讨论。学者一致认为,应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关键在于早筛早诊、规范治疗与风险源头控制。提升药物可及性、强化公众健康意识、加速创新疗法普及,是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路径。张旻教授强调:“如果各国在早诊、全面评估、精准治疗以及烟草和环境治理等主要疾病风险因素上采取积极防控行动,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大部分呼吸疾病的负担。”
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国方案”不断升级
近年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带来的健康威胁与经济负担日益加剧,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核心挑战。2025年,联合国第一份《非传染性疾病与心理健康政治宣言》文本首次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列为全球健康优先议题,并即将提交联合国大会投票批准,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呼吸健康的重视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国,防治行动早已稳步实施,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将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至8.1/10万及以下。实施方案从健康教育、风险控制、早期筛查、基层能力建设到长期管理,全面构建起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防治体系,既注重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早筛与随访能力。
“无论是哮喘还是慢阻肺病,都离不开患者长期的‘自我管理’。”张旻教授表示,在呼吁公众成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建立“自我管理”主动性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新技术促进自我管理习惯的形成,例如引入AI技术、可穿戴设备等,帮助患者了解身体的需求和变化,有效提升自我管理。
此外,通过医防融合、医保支持、提升药物可及性和推动保险创新等机制,“中国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制度“组合拳”的合力,正推动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从“分段式管理”迈向“系统性治理”。
长期以来,我国逐渐构建起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防治体系,从健康教育、风险控制、早期筛查、基层能力建设到长期管理,并着力完善医保支持与药物可及性,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水平提升。
守护居民呼吸系统健康,“中国实践”提供借鉴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呼吸健康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张旻教授介绍,以吸烟这一关键危险因素为例,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已降至23.2%。随着控烟政策的不断收紧,二手烟的危害显著减少。数据显示,北京实施控烟政策十年来,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数减少超5万例,慢阻肺病患者住院数减少超过42万例。
我国的呼吸疾病防治体系建设正在提速。以慢阻肺病为例,2024年9月,慢阻肺病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同步出台,基层医疗机构在随访评估、分类干预与连续性健康服务方面的作用被进一步强化,实现了“防、治、管”一体化的闭环管理。而PCCM专病照护能力提升包括哮喘和慢阻肺病等更是使得慢病管理进入同质新台阶。
然而慢阻肺病和哮喘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慢阻肺病患者超1亿,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27%,哮喘患者约4570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显示,我国慢阻肺病死亡人数居全球首位,年死亡近100万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相关研究显示,慢阻肺病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张旻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仍存在“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率低”的“三低”困境。
张旻教授强调,强化基层诊疗能力是当务之急,应确保各级医疗机构具备基本吸入药物和控制手段。同时,控烟政策需更加严格落实,尤其在西部地区。此外,依托医联体等创新机制,推动肺功能检查设备可及性,也是提升防控效能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正在不断更新诊疗标准和指南。“我们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哮喘指南,将国际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诊断评估到精准治疗不断升级。同时加大公众科普力度,帮助患者实现从症状控制到生活质量提升的全程健康管理。”张旻教授补充道。
引入三个“新”,构建诊疗管理全链路
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以系统思维和科技创新为驱动,新的AI技术、新的治疗手段、新的社区管护场景“三新”并行,构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管理”的全链路。
张旻教授认为,防治工作需在政策、科技与服务层面协同推进:国家卫生与环境政策的制定,需要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有机衔接。人工智能、精准医疗与基层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带来了全新契机。“未来,我们可以为基层配备各级吸入药物和装置、肺功能仪等必要设备,再结合AI辅助分析技术,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识别高风险人群与预防急性发作方面,AI远程健康监测、社区数据互联等技术的应用,助力疾病防控更加贴近社区民众,使基层医疗机构能提前识别危险信号并及时干预,显著改善患者长期结局。张旻教授表示,新技术、新模式惠及患者的“最后一米”离不开基层的实践工作和患者的自我管理,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仍需要通过开展培训计划或PCCM学科规范化建设等项目,提高基层医生的规范化诊疗和管理能力,弥合初级护理与专科护理之间的差距,改善对慢阻肺病和哮喘管理的整体水平。
此外,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也正重塑慢阻肺病、哮喘等疾病的治疗格局,将临床诊疗的目标推进到了新的阶段。例如生物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出现,为帮助患者控制疾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希望。以哮喘为例,哮喘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生物制剂的问世,使得哮喘治疗效果得到质的飞跃,治疗目标也已经从临床控制提升到“临床治愈”,即达到1年及以上无症状、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且无需口服糖皮质激素(OCS)治疗,实现以上四个维度指标即可视为“临床治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情况下“临床治愈”是基于持续良好的治疗和管理,而非不需要治疗的真正治愈,因此患者的持续管理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