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等5个项目入选生态文明领域重大科技成果
摘要:
近日,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等五个项目成功入选生态文明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项目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日,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等五个项目成功入选生态文明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项目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月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水利部获悉,在日前召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发布会”上,由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开展,百位院士从2005—2023年400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项目中选出“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等5项水利科技成果入选。
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科技创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核心驱动力。
以下为5项水利科技成果简介:
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项目建立较为完整的黄河水沙调控理论和指标体系,揭示了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水库异重流运动规律,形成了协调的水沙过程塑造技术、水库异重流塑造技术、跨年度水库河道接力输沙等完整的调水调沙技术。在黄河治理实践中,利用干支流水库对水沙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水库河道淤积;成功将35.5亿吨泥沙送入渤海,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河槽全线持续冲刷,过流能力由2002年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目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向河口湿地补水16.1亿立方米,取得了显著的防洪减淤生态效益。在黄河防洪规划与调度方案、高等院校教学等多方面得到应用,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目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依托水利部牵头组织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形成四方面创新性成果:一是揭示了强人类活动扰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演变规律,并进行科学的定量归因分析;二是创建超大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模型工具,定量预估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演变趋势;三是提出“量-质-效”全口径多尺度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和高效利用机理,以及海河流域农业和城市高效用水标准;四是创建了流域水循环多维临界整体调控理论与模式,以及海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与系统调控方案,为实现水分利用从低效到高效转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实现途径。第2期国际水文十年(IHD)将变化中的“自然-社会”水循环确定为今后十年的研究方向,提升了我国水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该项目由王浩院士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牵头,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参与完成,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我国灌溉水资源少、农田面源污染重、工程生态影响大的突出问题,创建灌排系统工程高效节水新方法,研发水肥精准灌溉和水量水质监控、灌排沟渠系统生态化、污染物源头控制和截留净化、农田退水循环利用与洼陷湿地构建等核心技术和创新装置,构建农田面源逐级截留净化“四道防线”及调蓄湿地水肥药循环利用的综合防控系统,形成完整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体系,为实现灌区“灌溉高效、排涝防渍、水肥节约”等水利功能与“面源截留、水质改善、生物多样”等生态功能的耦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灌区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中,支撑灌区由传统单功能灌排向生态节水防污智慧型综合功能的转变,取得显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该项目由王沛芳、王超等院士专家牵头,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昆山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水利技术推广站等3家单位联合完成,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项目构建“江河泥沙灾害学”理论体系,涵盖灾害概念、分类、成因与防治方法,推动泥沙学、灾害学与地貌学的交叉融合;突破传统模型参数难定、数据复用性差等瓶颈,基于泥沙灾害链、成因链、措施链分析,开发水土流失快速评估、突发性灾害危险性区划、高含沙洪水过程预测等技术,显著提升大范围灾害研判效率。融合智能算法与物理机制,构建黄河游荡性河道高含沙洪水演进模型和长江蓄滞洪区河网模型,解决复杂水沙关系下计算精度和速度协同的难题。基于黄河“悬河”溃堤模拟及洞庭湖河网调控技术,提出可推广的灾害链式防控工程范式,为泥沙作为原生灾害的江河水沙链式灾害防治提供了核心科学工具。该项目由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3家单位联合完成,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解决世界上最复杂水源和供水条件下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攻克水源生态修复、水厂净化、输送保质、龙头水达标等关键技术,开发标准化装配式供水设施,攻克劣质水净化难题,创建从分散到集中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系统;自主研制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等系列装备,创建从检测到督查的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系统,解决监测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整体监管能力提升等关键难题。应用于1400余项工程,惠及2亿多人。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联合完成,成果获得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22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