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两名女孩将邻居家婴儿杀死,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警方:不予立案

访客 2025-11-09 14:12:40 2
两名女孩将邻居家婴儿杀死,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警方:不予立案摘要: 两名女孩残忍地将邻居家的婴儿杀害,令人震惊和悲痛,警方表示不会立案处理此案,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深思,引发了对于青少年犯罪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探讨,这一悲剧提醒人们需要加强对青...
两名女孩残忍地将邻居家的婴儿杀害,令人震惊和悲痛,警方表示不会立案处理此案,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深思,引发了对于青少年犯罪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探讨,这一悲剧提醒人们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管,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场发生在广西百色乡村的悲剧,让两个不满12岁的女孩走进公众视野。这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因一场极端暴力行为,给一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引发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两名女孩将邻居家婴儿杀死,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警方:不予立案

据2025年11月8日的报道称,2024年7月21日下午,百色西林县某村的空气中还弥漫着夏日的燥热。邻居家11岁的女孩小A和9岁的女孩小B像往常一样来到同村黎家串门,与婴儿的母亲梁某打过招呼后,便径直走进卧室,将仅有7月龄的男婴抱出了门外。彼时的梁某并未多想,乡村邻里间的熟络与信任,让这种孩子间的互动显得再寻常不过。更何况,梁某因幼年患病导致双耳听力严重受损,日常需依赖助听器才能正常交流,即便隐约听到孩子的哭声,也未曾料到会发生远超想象的危险。

17分钟后,两个女孩将婴儿抱回屋内交还梁某,随后便匆匆离开。此时的梁某才发现孩子脸色发紫,呼吸微弱,早已没了往日的哭闹声。她瞬间慌了神,立刻对孩子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同时紧急联系家人求救。然而,在辗转送往西林县人民医院抢救1小时后,这个尚在襁褓中的生命还是永远定格在了那个下午。远在广东打工的黎先生接到噩耗后,连夜赶回老家,家族亲戚查看监控后发现,两个女孩在屋外对婴儿实施了暴力行为,随即选择了报警。

司法鉴定结果令人痛心:婴儿右心房破裂出血,脑出血伴漏出性出血,胸腺、肺、肾上腺等多个脏器均有出血或淤血,最终因胸部受钝性外力作用造成心脏破裂导致心脏压塞死亡。而判决书披露的施暴细节更让人揪心,两人最初在门外对婴儿进行打巴掌、掐大腿、放在晒热的地面等行为,短暂抱回屋内安抚后,又再次将婴儿抱出,在监控盲区里相互激将,“开始打了”“怎么每次都是我打啊”“你踩啊,我都踩了那么多次”的对话,暴露了这场暴力并非一时冲动。施暴结束后,她们平静地将婴儿送回,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警方调查后认定,两名女童均不满12周岁,未达到刑事责任追究年龄,依法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随后的民事诉讼中,双方的辩护意见引发了更大争议。小A一方的律师辩称,婴儿母亲将孩子交给未成年人照顾,听到哭声未及时查看,存在重大疏忽,应承担90%的责任;小B一方则主张其行为系受唆使,与婴儿死亡的因果关系存疑,赔偿责任应低于10%。

不过法院最终驳回了这些辩解。判决书中明确,农村邻里间孩子相互照看是基于信任的善良风俗,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委托,梁某的听力障碍使其难以预判危险,事后的急救行为也是母亲的本能反应,与死亡结果无因果关系。最终法院判定两名女童的监护人共同承担侵权责任,赔偿黎先生一家90余万元。但现实是,两名女童均为留守儿童,小A父母早年离婚,由父亲抚养,两人的家庭都没有可执行的财产,目前仅各自支付了5万元丧葬费,剩余赔偿款迟迟无法落实。

悲剧发生后,黎先生的妻子被诊断为重度抑郁,需要长期服药,无法正常生活,只能被黎先生带到广东,由他一边打工一边照料。而两人4岁多的大儿子,不得不留在老家由老人照顾,也成了一名留守儿童。原本完整的家庭,因这场意外变得支离破碎。

两名女孩将邻居家婴儿杀死,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警方:不予立案

案件曝光后,网友们的讨论理性而深刻。有网友提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初衷是保护弱势群体,但不能成为施暴者的‘保护伞’,受害者的权益同样需要被重视。”还有人从监护角度反思:“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没人管’,而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情感陪伴,隔代教养往往重养轻教,容易形成教育真空。”部分网友关注到赔偿执行难题:“判决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受害者家庭的困境需要司法救济和社会支持的介入。”也有网友呼吁:“与其纠结刑事责任年龄,不如聚焦如何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让类似悲剧不再发生。”还有观点认为:“农村社区的邻里守望功能在弱化,村庄空心化让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缺乏有效监管,需要建立更健全的社区防护网络。”

两名女孩将邻居家婴儿杀死,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警方:不予立案

这场悲剧的发生,撕开了留守儿童成长困境的冰山一角。法律的边界需要坚守,但更需要反思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如何填补监护缺位带来的教育空白,如何让正义不仅体现在判决书中,更能给予受害者切实的慰藉。唯有多方合力,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防线,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能远离暴力与伤害。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