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教师涉嫌强奸10岁女孩!事发5年后被逮捕,教师坚决否认
摘要:
海口一名教师涉嫌强奸一名年仅十岁的女孩,事件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五年后,该教师被逮捕,但坚决否认指控,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具体细节尚待官方公布,这一事件再次提醒社会,保护... 海口一名教师涉嫌强奸一名年仅十岁的女孩,事件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五年后,该教师被逮捕,但坚决否认指控,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具体细节尚待官方公布,这一事件再次提醒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性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性犯罪案件必须严厉打击,维护社会公正和儿童权益。
一桩跨越五年的性侵案件,在2025年11月7日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当日,海南省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教师涉嫌强奸10岁女孩”案进行二审开庭,庭审持续至晚间19时许,法院并未当庭宣判。这起案件的时间线拉回2018年,一名年仅10岁的女童在托管中心遭遇侵害,因恐惧威胁沉默数年,直到升入高中后才鼓起勇气揭露真相,而被告人的否认与证据链的构建,让这起案件始终充满争议与讨论。
2018年上半年,10岁的小花(化名)因父母工作繁忙,被送往海口一家托管中心寄宿,周一至周五在此吃住,仅周末回家。这家托管中心的负责人梁某某是小花父母的熟人,其丈夫王某某当时40岁,是海南澄迈某中学的美术教师,这层“熟人+教师”的身份,让小花一家最初并未有过丝毫防备。
当年6月的一个周五下午,刚上完小学四年级的小花放学后返回托管中心,等待父亲前来接她。16时10分左右,小花准备前往三楼宿舍收拾衣物,先在宿舍内上完厕所后,发现王某某正站在宿舍门口。根据一审判决书认定的事实,王某某随后进入房间并关上房门,对小花实施了强奸行为,期间还动手打了小花的脸。更让小花不敢反抗的是,王某某事后发出恶毒威胁:“如果把这事告诉别人,我就把那人打死;要是告诉父母,就杀了你全家。”在恐惧的驱使下,王某某还逼迫小花清洗了下体。
这段痛苦的经历,成了小花心中无法言说的秘密。案发后不久,小花的父母曾察觉到女儿的异常。一次周五接女儿回家时,小花全程哭闹不止,母亲发现她的下体有流血痕迹,私处还有破皮,内裤上也沾着血迹。面对母亲的询问,小花只是哭泣,始终不愿透露缘由,母亲误以为是女儿玩耍时摩擦受伤,便用酒精擦拭后涂抹了药膏,未曾想这竟是女儿遭遇侵害的痕迹。此后五年,小花在恐惧中成长,性格变得内向沉默,直到2023年9月升入高中,接触到相关法律知识后,才终于向母亲坦白:“我现在懂法了,我怕还有别人被他欺负。”
为了避免公开此事对女儿造成二次伤害,小花父母先尝试约见王某某夫妇沟通,却未能达成任何共识。2023年10月7日,在母亲的陪同下,小花前往公安机关报案。同年10月11日,王某某因涉嫌强奸罪被海口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刑事拘留,2024年5月17日,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检察院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诉,小花一方请求法院判处王某某15年有期徒刑。
案件审理的核心焦点,集中在案发五年后,如何认定王某某的作案事实。王某某自始至终否认强奸指控,到案后的前四次供述中,他坚称从未在妻子开办的托管中心见过小花,其妻子梁某某和岳母也作证称,王某某只有周末才会前往海口,与小花并无交集。直到第五次供述,王某某才改口承认曾在一个周五下午见过小花,但否认有任何身体接触。
王某某的辩护人进一步提出,涉案宿舍与三楼教室直接相通,隔壁就是王某某夫妇的卧室,房屋构造“极不隔音”,稍有动静就会被发现,且王某某若要在16时10分作案,需在13时左右离开学校,经过两到三小时车程抵达托管中心,在可能有人干扰的环境下作案“困难重重”,因此认为王某某不具备时间、地理位置及空间上的作案条件。
但一审法院经审理后,推翻了这一辩护意见。法院查明,王某某任教学校2018年度的课程表显示,他周五下午并无课程安排;托管中心的两名证人分别证实,曾在周一至周五期间看到王某某前往托管中心,且有周五下午早回的记录,同时三楼教室在案发时段无课无人;王某某在供述中也承认,知晓小花住在三楼教室隔壁的房间。综合这些证据,一审法院认定“王某某在时间上、地理位置及空间上均具备作案条件”。
更关键的证据来自多名证人证言和医疗记录。小花的小学同学小明(化名)回忆,四年级时曾看到一名与小花父亲年纪相仿的男子在校门口抱小花,当时小花表情不自然、情绪低落;初二时,小花曾向他透露,小学时托管中心的男老师经常对她动手动脚,正是校门口抱她的人。另一名初中同学小壮(化名)也证实,小花曾提及小学时在托管中心被一名男老师“格外关注”,反抗后无果;同学小涵(化名)则表示,小花曾明确告诉她,托管中心的“王老师”不仅对她乱摸,还实施了强奸,此后小花甚至会刻意绕道避开那家托管中心。
此外,医院的门诊病历显示,小花存在处女膜陈旧伤,且有抑郁症的诊断记录,结合小花性格内向、在校期间未谈恋爱的背景,一审法院认为,小花向多名证人提及的遭遇可信度较高,且她时隔多年后仍能准确辨认出王某某,这些证据形成完整链条,足以认定王某某实施了强奸行为。
2025年4月,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王某某构成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5年内从事与未成年人教育、培训相关的职业;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法院支持小花的医疗费、交通费等合理损失共计3676.7元,由王某某承担70%(2573.7元),托管中心负责人梁某某因疏于管理承担30%(1103元),未支持误学费和5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求。一审判决后,双方均不服,分别提起上诉,这才有了11月7日的二审开庭。
案件曝光后,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各类理性声音交织碰撞。有网友表示:“五年时间没有磨灭证据链,证人证言、课程表、医疗记录相互印证,一审判决是基于事实的合理结果,保护未成年人的底线不能破。”也有网友从程序正义角度提出疑问:“案发时隔五年,直接物证缺失是客观情况,虽然证言和病历能形成链条,但被告人始终否认,二审是否会有新证据出现,还需要耐心等待结果。”
部分网友关注到职业禁止令和赔偿金额:“8年刑期加上5年职业禁止,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再伤害未成年人,但赔偿金额不到4000元,对比被害人遭受的身心创伤,是否过低?精神损害抚慰金未被支持,是否符合受害者的实际诉求?”还有网友聚焦托管机构的监管漏洞:“托管中心本应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却成了侵害发生的场所,负责人疏于管理要担责,相关部门是否该加强对托管机构的日常监管,尤其是对工作人员的背景审查?”
也有网友理性分析:“案件的核心是证据链的完整性,一审法院综合多方证据定罪,说明达到了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但被告人上诉是其合法权利,二审的审理会更严谨,希望能给双方一个公正的结果,既不让受害者蒙冤,也不让无辜者受罚。”还有网友呼吁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保护:“小花沉默五年需要多大的勇气,案发时她才10岁,这种创伤可能伴随一生,希望后续能有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帮助她走出阴影。”
这起案件的本质,是未成年人安全保护与司法公正的双重考验。从10岁女童因恐惧而沉默,到五年后勇敢发声,再到司法机关通过碎片化证据构建事实链条,每一步都充满了不易。无论是一审判决还是未来的二审结果,核心都应是坚守正义底线,既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也保障被告人的合法诉讼权利。
更值得深思的是,案件暴露的托管机构监管漏洞、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缺失等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托管机构作为未成年人集中活动场所,必须落实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背景审查;家庭和学校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让孩子知道如何防范侵害、遭遇侵害后如何求助。唯有如此,才能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二审的最终判决尚未出炉,但无论结果如何,这起案件都已为社会敲响了警钟:保护未成年人,永远不能等、不能松。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