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骗子比专家更懂流量”,怎么破

访客 2025-08-11 17:55:49 2
“骗子比专家更懂流量”,怎么破摘要: 针对“骗子比专家更懂流量”的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警惕性,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网络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网...
针对“骗子比专家更懂流量”的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警惕性,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网络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核和管理,从源头上遏制网络欺诈行为的发生,才能有效破解骗子利用流量欺骗公众的问题。

“骗子比专家更懂流量”,怎么破

“味精加啤酒,增产又增收”“咱家农药,包治百病”……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大量不法分子通过制作农业“伪科普”打造虚假专家人设,之后带货各种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大肆坑农。

农学知识有相当门槛,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本可以降低学习难度。然而,不法分子抓住了农户想要学习新技术,又缺乏专业辨别力的特点,利用“信息差”坑蒙拐骗。

他们或是制造“高科技”概念,将“三无”产品包装成“网红”农资。或是用模板批量生产煽情视频、胡编农学科普,“套路”农户买课买货。这条坑农流水线已经成为互联网黑色产业链,有MCN机构批量制造1000多个账号,从简介、身份、出镜、运营全方位造假,并有专门攻略讲解如何打造农业“网红账号”,将文案代写、视频剪辑等“制假服务”明码标价,猖狂程度可见一斑。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假农资坑农,往往一害就是一年,轻则砸了农民的“饭碗田”,往大了说就是危害粮食安全,必须重拳清理。不法分子招摇过市,究其根本还是违法成本低。当前,对于一些攀附热点、售卖假货牟利的农业账号,惩罚手段往往只是责令整改或给予罚款,而伪造农产品检测数据、虚假溯源等行为的量刑标准并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予以明确,执法震慑力不足。同时,伪专家能够在直播间里随意“上链接”,且被大量观看转发,说明平台在内容审核和商家资质审查上还存在漏洞,未能充分识别和拦截有害内容。对此,平台除了完善审核机制,建立有效投诉举报渠道之外,有必要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建立专家库、权威机构认证等方式,对助农扶农内容定向给予流量支持,在涉农短视频信息流中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从更深层次看,伪专家能有市场,表明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有较大需求,但相关服务供给仍然存在缺口。农业部门调查发现,目前基层公益性农技服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经营性服务机构,由于竞争压力大、市场空间小、盈利能力弱等原因,不少只能艰难度日。种种现实因素掣肘下,这些“真专家”很难一边顾好田间地头,一边去适应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导致出现“骗子比专家更懂流量”的窘境。因此,在线上对坑农骗子围追堵截的同时,线下也需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式,加大正规农技服务供给,瓦解魑魅魍魉的不法利益链。

中国是一个大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保护农民利益需要多方合力。期待通过法律规制、权威平台、教育赋能、服务升级等多维联动,构建起可信赖、高质量的农技服务体系,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现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