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民警猥亵继女案判决结果曝出,当事人及母亲:将提出刑事抗诉

上海民警猥亵继女案判决结果公布后,当事人及其母亲表示将提出刑事抗诉,此案涉及民警对继女的不当行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当事人和母亲对判决结果持有异议,决定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抗诉,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也提醒人们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重要性。
当一起横跨十余年的伤害案在法庭上落下一审判决的帷幕,那些隐藏在家庭角落的挣扎与勇气,再次被推到公众眼前。近日,上海虹口区人民法院对一起特殊的猥亵案件作出一审判决,曾身为民警的刘某涛因涉及猥亵儿童罪、强制猥亵罪,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
而对于这个结果,8月11日,被害人梅子(化名)及其母亲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将提出刑事抗诉。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0年,那时的梅子还未满14周岁。据检察院出具的起诉书显示,正是从这一年到2012年,作为继父的刘某涛开始对她实施蹭、摸下体等猥亵行为。彼时的梅子或许还不懂这种伤害的重量,直到五年级时,她鼓起勇气向母亲李女士提及此事。可李女士最初的反应,是难以相信,担心这只是一场误会。为了“保护”女儿,她将梅子送到前夫家照顾,却没料到,这短暂的分离并未切断伤害的链条。
2015年夏天,已满14周岁的梅子回到家中过暑假,刘某涛的猥亵行为再次发生。这一次,李女士终于直面现实,与刘某涛当面对峙。对方的反应是跪、求、哭,而更让李女士后来追悔莫及的是,女儿当时也跪下来求她,她却没能多问一句。直到2024年初,梅子才吐露真相:那时的她被刘某涛恐吓,“如果报警,就杀了你和你妈妈”。恐惧像一张网,将这个女孩困在沉默里,而这样的沉默,让伤害在2018年、2021年一再重演。
转折发生在2023年12月。那天,刘某涛拿走了李女士保险柜里的黄金首饰,梅子当场维护母亲,怒斥对方“”。积压多年的愤怒与屈辱,让她第一次如此直接地反抗。而刘某涛的回应,是将她摁在地上,放出“今天就当面强奸你,又怎么样”的狠话。这一刻,李女士和梅子彻底清醒:忍耐换不来安宁。她们当即前往派出所报警,2024年1月29日,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正式立案。
畜生
从立案到开庭,再到判决,时间又走过近一年。2024年11月28日,案件一审开庭时,李女士曾担心梅子能否承受出庭的压力——“她一提就哭,我觉得对她太残忍”。但梅子最终选择站在法庭上,她说:“我这么多年遭受的伤害,遭受的屈辱,他一直用各种方式恐吓我,我现在就想到庭上看看,到底法律会怎么审判他。”开庭后,梅子的状态明显好转,李女士说女儿“心里放下了很多,有安全感很多”,这份安全感,是直面伤害后的释然。
案件的进展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网络上的评论多带着理性的审视。有人聚焦刘某涛的民警身份:“作为执法者,本该是法律的践行者和守护者,却利用身份便利和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实施长达十余年的伤害,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比普通猥亵更伤公众的心,因为它破坏的是整个社会对执法群体的信任根基。”
也有声音为梅子的勇气动容:“从童年时的不敢言说,到成年后敢在法庭上直面加害者,这个女孩用了十几年时间对抗恐惧。她的出庭,不仅是为自己讨公道,更是给所有遭遇类似伤害的人一个信号:沉默换不来尊重,只有站出来,才能打破伤害的循环。”
关于8年的刑期,讨论则更为复杂:“量刑是否合理,不能只看法条的最低线,更要考虑伤害的持续时间、受害者的年龄、加害者的特殊身份带来的恶劣影响。十余年的伤害,可能会在受害者心里留下一辈子的烙印,法律在回应这种创伤时,或许需要更充分地考量其社会危害性。”
还有评论将目光投向家庭中的保护:“李女士的自责让人唏嘘,她最初的犹豫或许是许多家长面对类似情况时的真实写照——担心误会、害怕家庭破碎。但这个案例也在提醒我们,当孩子说出伤害时,第一时间的信任和保护,可能比任何‘息事宁人’的想法都重要,因为一次犹豫,可能让孩子独自承受更多年的黑暗。”
回望这起案件,最令人揪心的,是伤害在家庭的名义下被隐藏了太久。刘某涛的特殊身份,让这场伤害多了一层对权力与信任的背叛;而梅子从沉默到反抗的过程,则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深的恐惧,也能被勇气一点点瓦解。李女士的抗诉,是对女儿的支撑,也是对过往遗憾的弥补。
法律的审判或许有终点,但对受害者的疗愈、对社会的警示却远未结束。它提醒着每一个人:家庭不该是伤害的遮羞布,执法者的身份更不能成为违法的挡箭牌。而当伤害发生时,勇敢站出来的受害者,和选择坚定守护的家人,才是打破黑暗的光。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