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男子毒杀儿女案今庭审,孩子死前将枕套抓烂,有更多细节曝出

贵州男子毒杀儿女案今日庭审,涉案细节再次曝光,据称,孩子在临死前曾拼命挣扎,将枕套抓烂,此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庭审现场气氛紧张,此案涉及家庭矛盾及未成年保护问题,再次提醒社会关注儿童安全,呼吁加强家庭教育和监管措施。
一场本应在离婚后各自寻找新生的家庭,却在离婚协议落笔的第二天,因父亲的极端行为彻底破碎。2024年5月,贵州遵义凤冈县,10岁男孩与7岁女孩的生命永远停在了那个凌晨,而夺走他们生命的,正是自己的父亲刘某杰。直到8月21日案件在凤冈县人民法院一审开庭,这场裹挟着婚姻矛盾、亲子悲剧的事件,仍在不断叩问着人们对家庭、生命与法律的思考。
事件的起点,是一段早已出现裂痕的婚姻。据孩子母亲黄云在庭审前接受采访时回忆,2024年5月,为了更方便照顾两个孩子,她特意从外地回到凤冈,找了一份直播唱山歌的工作。这份工作收入尚可,足以支撑家庭日常开销,但直播中的一些沟通方式,却成了夫妻矛盾的导火索。黄云坦言,为了维护打赏网友的关系,她会在直播时用“宝贝”这类略显亲昵的称呼,可她从未添加过任何打赏网友的私人联系方式,更没有私下见过面——在她看来,这只是工作中必要的沟通技巧,核心目的始终是挣钱养孩子。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离婚的,是丈夫刘某杰长期的家庭责任缺失。黄云提到,刘某杰不仅不爱上班,还频繁向她索要钱财,两人在经济压力与生活观念的分歧中,矛盾逐渐累积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最终,双方达成离婚共识,签订了离婚协议,本以为这是对彼此和孩子的解脱,却没料到,协议签订的第二天,悲剧就猝然发生。
5月22日凌晨,刘某杰用提前买来的四瓶敌敌畏,对两个孩子下了手。黄云在采访中红着眼眶说,刘某杰当时骗孩子“喝了这个就能找到妈妈”,可10岁的儿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力,“他不是不懂,只是太想妈妈了”。而最先察觉异常的,是孩子的舅舅黄先生。据黄先生回忆,当天凌晨2点左右,他收到了刘某杰发来的遗书,预感不妙的他立刻联系姐姐黄云以及双方老人,试图阻止可能发生的危险。可一个多小时后,刘某杰父亲打来的电话,还是带来了最残忍的消息:两个孩子已经没了。
黄云说,她回到家里收拾孩子衣服时,满屋都是农药味,枕套已被喝药后的孩子抓烂。
更让人感到窒息的是,刘某杰在作案前,曾在网络平台发布过多条带孩子吃饭、玩耍的视频,配文称“最后的狂欢”。黄先生说,他们直到6月10日才从网友口中得知这些视频的存在——在家人的印象里,刘某杰平时很少主动带孩子出门,两个孩子甚至有些怕他,视频里的“父慈子孝”,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伪装的告别,每一个镜头都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预谋。
8月20日,距离一审开庭还有一天,黄云与黄先生特意从广州赶回凤冈县。面对镜头,黄云的情绪始终难以平复,她手里攥着孩子的照片,声音哽咽:“到现在都不敢相信,每天晚上都要看着他们的视频才能睡着。他们那么开朗,那么爱笑,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被他夺走了一切。”她反复强调,最大的心愿就是法律能严惩刘某杰,“为我的孩子讨一个公道”。
8月21日,此案将开庭。黄云在等待着判决结果。
事件曝光后,社交平台上的网友们没有陷入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从多个角度展开了理性讨论。有网友直指刘某杰行为的不可饶恕:“用孩子作为报复妻子的工具,是对生命最彻底的漠视。10岁的孩子已经能分辨是非,却被父亲用‘找妈妈’的谎言欺骗,这种伤害比直接的暴力更残忍,完全突破了为人父的底线。”
也有网友客观看待黄云的处境,反对对受害者的苛责:“不能因为直播里的称呼就给黄云扣上‘过错’的帽子,她出门工作是为了养孩子,而刘某杰不承担家庭责任还索要钱财,婚姻破裂的根源显然不在一方的职业沟通方式上。受害者不该再被二次伤害,更不该成为悲剧的‘背锅者’。”
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讨论也随之升温,有网友理性分析:“冷静期的初衷是避免冲动离婚,可如果婚姻中已经出现‘威胁杀孩子’的极端信号,这样的冷静期是否反而给了施暴者准备的时间?应该建立更精准的评估机制,对存在暴力倾向、可能危害未成年人安全的婚姻案件,及时启动保护程序,而不是简单‘冷静’。”
还有不少网友将目光聚焦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漏洞上:“从刘某杰之前威胁杀孩子,到他买农药、骗孩子喝下,中间没有任何干预环节吗?在婚姻纠纷中,如何更快识别对孩子的危险信号,如何让社区、学校等机构提前介入保护,这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能每次都等悲剧发生后才反思。”
也有网友注意到刘某杰“最后的狂欢”视频,发出沉重的感慨:“提前拍温情视频却隐瞒真实意图,这种预谋性让人毛骨悚然。这也提醒我们,面对家庭矛盾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比如突然‘弥补’孩子、频繁记录生活,或许需要多一份警惕,及时关注背后是否藏着危险。”
这场悲剧的核心,从来不是简单的“婚姻失败”,而是极端情绪下对生命的践踏,以及未成年人在家庭冲突中难以自保的困境。刘某杰用最残忍的方式,将对婚姻的不满转嫁到无辜的孩子身上,让两个年幼的生命为成人的过错买单,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为人父的责任,更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法律的严惩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所有试图以孩子为筹码的极端行为的警示。
同时,这场悲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处理婚姻矛盾时,不能只关注夫妻双方的权益,更要将未成年人的安全放在首位。无论是提前识别“威胁杀孩子”这类危险信号,还是在离婚程序中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机制,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毕竟,每个孩子都不该成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他们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而不是被最亲近的人推向深渊。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