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已死亡几小时,医院还通知家属交5万元转院抢救?医院有说法

一名患者已不幸离世数小时,然而医院方面却通知家属需要支付5万元转院抢救费用,对此,医院方面给出了相关解释,此事引发了公众对于医疗救治和费用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了解和调查。
医疗场景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牵动着患者与家属的神经,而一旦出现“生命体征”与“直观感受”的偏差、“费用明细”与“家属认知”的错位,原本脆弱的医疗信任便极易出现裂痕。近期,云南宣威先施医院就因一起工伤患者的救治争议,走进了公众视野——患者冷某福因工受伤送医后,家属质疑其在转院前已死亡,医院却仍通知缴费并安排转院,“患者已死还被要求抢救收费”的说法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是关于死亡时间、费用性质、诊疗流程的多重争议。
据9月30日的报道称,事情的时间线要从9月20日深夜开始梳理。冷某福因工伤意外被紧急送往宣威先施医院,这本是一场常规的紧急救治,却在几小时后走向了争议的旋涡。根据家属的说法,9月21日0时左右,他们在医院见到冷某福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瞬间陷入绝望:患者面部青紫、瞳孔散大,四肢摸起来已经冰凉,凭借生活经验和常识,他们判断亲人已经死亡。更让家属无法接受的是,他们称医院在此之前不仅没有对冷某福进行全面检查——比如未重点排查腰椎、肋骨等部位的伤情,仅关注了脚部骨折,导致延误救治;还在他们认为亲人已死亡后,仍于9月20日22时左右催缴5万元费用,并在23时37分要求签署转院协议,这让他们坚定地认为医院是在“薅死人钱”,甚至质疑医院的救治动机,最终选择了报警。
面对家属的质疑,宣威先施医院很快给出了回应,双方的说法在关键节点上出现了明显出入。
医院表示,冷某福并非家属所说的“9月21日0时已死亡”,相反,心电监护仪记录显示,9月20日23时58分患者仍有生命体征;直到9月21日00时34分,医护人员将冷某福移出手术室准备转院时,他的生命体征才突然恶化,医院随即展开抢救,但遗憾的是,抢救过程中遭到了家属的阻拦,最终未能挽回生命。
关于家属重点质疑的5.5万元费用(家属最初提及5万元,医院明确为5.5万元),医院也作出了解释:这笔费用并非“死后新增的抢救费”,而是9月20日22时11分之前就已经产生的术前预付款,具体涵盖了专家会诊、输血、手术耗材等必要开支,与后续的转院流程没有任何关联。此外,针对“未全面检查”的指控,医院称早已通过CT和彩超检出冷某福全身多发骨折,包括腰椎、盆腔、肋骨等部位,只是患者入院时仍能正常交流,初期诊疗重点受“脚部骨折”这一主诉影响,并非家属所说的“延误救治”。
这场争议在网络上发酵后,网友们的评论并未陷入极端的一边倒,反而呈现出理性探讨的氛围,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事件的核心矛盾。有从事医护行业的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专业视角:“临床死亡的判定需要结合心电、呼吸、瞳孔对光反射等多个指标综合判断,家属仅凭面部、体温等直观感受下结论,虽然能理解其中的悲痛情绪,但确实不够严谨;不过医院的问题在于,没有第一时间将23时58分的监护记录、CT检查结果等客观数据展示给家属,而是等到争议爆发后才公开,这种沟通上的滞后,很容易让家属从‘担忧’转向‘怀疑’,毕竟面对亲人的安危,家属对信息的需求是即时且迫切的。”
也有网友将焦点放在了费用透明度上,认为这是引发误解的关键之一:“不管是5万还是5.5万,核心不是金额多少,而是医院有没有给出清晰的费用明细。比如专家会诊费是多少、输了多少血、用了哪些手术耗材,每一项的单价和数量是什么,这些信息如果在收费时就主动提供给家属,哪怕是紧急抢救的场景,家属也能清楚钱花在了哪里,就不会轻易联想到‘死后收费’这种极端情况。医疗费用本身就敏感,模糊的收费方式只会加剧信任危机。”
还有网友关注到诊疗流程中的“沟通缺失”:“家属说医院‘反复建议转院是推卸责任’,医院说转院是基于病情需要,这里的关键是医院有没有和家属充分沟通‘为什么要转院’——是自身设备不足,还是没有对应科室的专家?转院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如果这些信息能提前和家属说清楚,而不是突然要求签署转院协议,家属的抵触情绪或许会小很多。危重患者的救治,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家属的知情权和参与感很重要。”
随着争议的升级,官方层面也介入了调查。9月29日,宣威市卫健局正式成立调查组,明确了三个核心核查方向:一是确定冷某福的确切死亡时间,将以心电监护原始记录、病历资料、警方到场记录为核心依据,这直接关系到“是否存在死后抢救”的关键疑问;二是核查5.5万元费用的合理性,确认这笔钱是否全部用于9月20日22时11分之前的抢救与手术阶段,是否存在不合理收费项目;三是调查医院的转院动机,判断转院建议是因救治能力不足,还是诊疗流程存在漏洞,是否因此延误了患者的救治。目前,涉事医院已承诺将全力配合调查,提供所有相关诊疗记录,调查结果将依法公示,给家属和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
从整个事件来看,家属的质疑源于对亲人离世的悲痛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安,医院的回应则试图通过客观数据和流程说明自证清白,双方的立场都有可理解之处,但争议的核心始终围绕“透明”与“沟通”——如果医院能在救治过程中更及时地公开监护记录、费用明细,更耐心地与家属沟通转院原因和诊疗重点;如果家属能在情绪激动时,多给医院一点展示专业证据的时间,这场争议或许能更早走向理性解决。医疗信任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医疗机构以坦诚对待患者,也需要公众以理性看待医疗流程。如今,所有人都在等待调查组的最终结果,期待真相能厘清所有疑问,既给冷某福家属一个公正的交代,也为后续类似医疗场景中的沟通与信任,提供一份可参考的样本——毕竟,在生命面前,任何误解都应让位于事实,任何争议都应服务于更完善的医疗保障。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