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肩部摔伤,竟被诊断出“绝症”服药3个月,结果,女子就没病

一名女子肩部摔伤后,被诊断出患有“绝症”,并接受了长达三个月的药物治疗,最终检查结果显示女子并没有任何疾病,这段经历提醒人们,在面临健康问题时,应该谨慎对待诊断结果,避免过度治疗或误诊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和困扰。
一场为治疗肩部摔伤的常规检查,却让成都58岁的翟女士意外卷入“绝症惊魂”——她的胸部CT影像被错录成其他患者的,进而被诊断为中位生存期仅2至4年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服药三月后复查才真相大白。这起发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医疗失误,不仅让翟女士一家承受数月精神重压,也引发了公众对医疗检查流程严谨性的讨论。
事情要从今年2月说起。翟女士因肩部摔伤前往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手术,术前按流程安排了胸部CT检查。可当CT结果出来时,一家人都愣住了:报告显示“双肺间质性纤维化待排”,意味着可能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肺部重症。翟女士的儿子翟先生心里满是疑惑,他清楚记得,半年前母亲体检时做过胸部CT,当时肺部毫无异常,“怎么短短半年就查出这么严重的问题?”
尽管有疑虑,但出于对公立医院的信任,翟家人还是接受了进一步检查。肩部手术顺利结束后,翟女士转入其他科室针对肺部问题诊治。经过数日住院检查,医生未能找到明确病因,最终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翟先生后来通过资料查询得知,这种病被称为“慢性绝症”,以呼吸困难和肺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2至4年。“妈妈本来只是治肩膀,突然被告知得了绝症,全家人都崩溃了,那段时间家里连笑声都没有。”翟先生回忆道。
为了控制病情,翟女士开始按医嘱服用抗纤维化药物。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她按时服药,心里却始终笼罩着“绝症”的阴影。直到6月17日,翟女士按要求到医院复查,再次做了胸部CT。这次,审核报告的医生在调阅2月28日的旧CT对比时,发现了明显异常:两次CT影像完全不匹配,2月那份根本不是翟女士本人的。至此,这场持续三个月的“绝症乌龙”才终于揭开——当初的CT结果,其实是另一位患者的。翟先生又气又急,当即通过四川省12345热线投诉,希望弄清事情原委。
从12345热线的答复录音中,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2月28日,翟女士在放射科等候CT检查,当叫号到她时,排在后面的另一位患者(下称“B患者”)误闯入检查室,还完成了整个检查流程。医师当时就发现了患者身份错误,立刻用B患者的账号为其重新检查并上传影像;随后又用翟女士的账号,为她完成了CT检查。可问题出在系统操作上:翟女士的账号下先存入了B患者的影像,且已同步至医院系统,后续翟女士本人的影像未能覆盖或自动替换掉前者,导致账号里留存了两份CT结果。医生诊断时,调取的恰好是B患者的那份影像,最终造成了误诊。
翟先生的担忧不止于此:母亲服用了三个月药物尼达尼布,虽然医院后来做了身体评估,说目前无明显异常,但长期是否会有副作用,谁也说不准;另外,母亲账号下出现过B患者的影像,会不会反过来影响B患者的诊断,耽误对方治疗?
8月18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方面在回应中详细说明了调查结果。据介绍,当时CT检查室叫号至翟女士,B患者误入后完成检查,医师发现错误后立即纠正——先用B患者账号重查,再用翟女士账号为其检查,导致翟女士账号下出现两份影像。但由于系统未能实现“后拍影像覆盖前拍影像”,最终诊断时调用了错误的那份。医院强调,复查发现问题后,已第一时间联系翟女士,为她做了全面身体评估,结果显示身体状况无明显异常;同时确认B患者的检查结果准确,未因此次失误耽误治疗。
针对此次漏洞,医院表示已采取改进措施:完善患者身份核对机制,比如叫号时不仅喊姓名,还会核对就诊卡号或身份证信息;检查结束后,医师需再次确认影像与患者信息匹配无误后再上传系统,从流程上杜绝“误入检查”“影像错录”的可能。至于后续处理,医院称正与翟女士及其家属积极协商,会尽全力推动事情妥善解决。
事件经曝光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类似经历或表达担忧,理性声音占据主流。网友“璀璨不止于黑白”的留言引发关注:“想没想过另一个病人却被认为是正常?”这条评论下,有网友补充道,虽然医院说B患者没受影响,但影像曾出现在他人账号下,难免让人担心信息混淆的隐患,“医疗数据一旦错配,影响的可能是两个人的治疗方向,马虎不得。”
网友“星空伴月圆”则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也有一回,大夫叫号那个患者一直没进,大夫气冲出来,喊我为什么不进去,把我当成上一个患者。看完片子开完药让我去缴费,APP里根本没有缴费信息,来回找了大夫三次,才弄明白药开给上个号的患者了。”这段经历引发不少共鸣,有网友跟评:“这种核对不细致的情况真的常见,上次陪家人做B超,护士只喊名字没核对年龄,差点让同名的老人和年轻人弄混,还好我们多问了一句。”
还有网友从流程漏洞角度分析:“这次失误不是偶然,从患者误入没及时阻拦,到发现错误后没清理旧影像,再到系统无法自动覆盖,每个环节都有疏漏。医院的‘改进措施’得落到实处,比如增加双重核对步骤,而不是事后补救。”也有网友关注药物副作用问题:“翟女士吃了三个月药,就算现在检查没事,后续会不会有潜在影响?医院不能只靠一次评估就了结,应该提供长期健康跟踪,这是最基本的责任。”另有网友担心类似事件重演:“希望医院真的能加强培训,让医护人员重视每一次核对,不然下次可能还会有人遭遇这种‘误诊惊魂’。”
医疗安全的核心,在于每一个流程的严谨性。翟女士的经历看似是“偶然的影像错录”,实则暴露了检查环节中身份核对、系统操作的双重疏漏。她和家人承受的精神煎熬、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都在提醒医院:“完善机制”不能停留在口头,需落实到每一次叫号、每一次影像上传、每一次诊断确认中。目前双方虽仍在协商,但更重要的是医院真正堵上漏洞,让患者不再因类似失误担惊受怕——这才是对患者信任最基本的回馈。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